第250章 帝王迟暮,计定中原(求月票)
    众将军虽仍是看不出顾瑾的想法。
    但出于对顾瑾的信任,众将士请战的心思还是被他给压了下来。
    这就是顾瑾与王应琛之间的不同之处!
    ——顾氏这千年以来的积攒,在这种乱世之时所带来的效果是最为明显的。
    顾瑾对于这一次的计划十分的看重。
    几乎将自己所有的心腹都派了出去,时刻监督着众将士是否听令。
    而他,自己则是快速赶往后方去见了赵匡胤。
    赵匡胤的病情越来越重了。
    其实这也是古代每一个大将年迈之时都会面临的问题。
    用鲜血打下功勋,用岁月来偿还伤口。
    ——那无数在年轻时不需要在意的暗伤,皆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爆发出来。
    赵匡胤如此;
    李世民如此;
    包括顾琛;
    以及那一个个曾在这悠悠青史之上留下赫赫威名之人,都难以逃过这种宿命,无人可以逃脱。
    如今的赵匡胤,早已不复往日英姿勃发。
    无时无刻不在折磨他的,是几乎难以忍受的疼痛,
    全身上下的旧伤随着病势加重不断反复,始终煎熬着他的身体与意志。
    但他仍咬牙坚持,顽强地支撑着。
    宋军大营之中,
    浓郁的药香弥漫四处,就连帐中悬挂的咸鱼那浓烈气味也掩盖不住。
    还未走进大帐,顾瑾就已经听到里面传来一声声压抑的低吟。
    他的脚步不由得一顿,
    眼中掠过一丝不忍。
    静立片刻,他才重新举步,踏入营帐。
    顾瑾没有立即开口,只是挥手屏退了一旁的太医,而后郑重向赵匡胤躬身行礼:
    “陛下!”
    赵匡胤艰难地睁开双眼,望向顾瑾。
    起初,他似乎并未立刻认出眼前之人,目光混沌地停留了片刻。
    半晌,他才恍然回神,嘴角牵起一丝极苦涩的笑意:“是怀瑜啊来了?”
    他的声音极其虚弱,短短数字说得断断续续,仿佛每吐一字都要耗去他许多气力。
    说罢。
    他更是强行撑起了自己的身体,逼着自己坐起来,认真的看着顾瑾说道:“局势如何了?”
    如今顾瑾已经将一切重担都已经揽了下来。
    不仅仅是因为诱敌。
    同样也是因为赵匡胤的身体。
    赵匡胤如今的身体就压根不可能再去处理什么政务了,甚至就连朝中送来的消息,都是顾瑾在处理。
    如今的他,就像是一个濒死的老人一般,对于外界的情况完全不知。
    顾瑾自是不会有任何的隐瞒,沉默了一下后,便细细与赵匡胤说起了近日的种种。
    从自己的种种安排。
    再到他的想法。
    包括朝中的一些局势全都细细讲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
    如今的顾瑾正在以御史台远程控制整个宋庭,赵光义自那一日返回开封之后,便彻底的老实了。
    或许是为了照顾赵匡胤。
    顾瑾的语速极慢,并且每每说起一件事来也是直入主题。
    但饶是如此,赵匡胤仍是听得十分艰难,时不时便会通过眼神来示意顾瑾停下,留给他足够的信息消化时间。
    很显然,在病痛的折磨之下。
    如今的他甚至连思维都变得迟钝了起来。
    君臣二人就这样在主帐之中细细交谈,就亦如昔年赵匡胤前往巨鹿时那般。
    良久,顾瑾终将诸事禀报完毕。
    赵匡胤静默片刻,缓缓开口,声音虽弱,却字字清晰:
    “朕能得怀瑜,实乃此生之幸。”
    他很难想象若是没有顾瑾的话,当前大宋的局势到底会如何。
    没有顾瑾,便没有御史台。
    御史台的权力太大了。
    也唯有顾氏掌控,他这个帝王才会安心。
    而若是没有了御史台,那他便不会发现赵光义的反心。
    这还只是最基础的。
    最关键的还是在前线。
    没有顾瑾帮他承受这一切的话,或许他早已离世,那随之而来的便是军心涣散,若是再加上赵光义谋反的种种情况。
    很有可能,当前的局势便会顷刻倒下。
    大宋也会如同此次乱世之中的其他王朝之中,在这内忧外乱之下湮灭于世。
    这又怎么可能不算此生之幸呢?
    “陛下放心,此事之后,中原必定。”
    顾瑾再次做出了承诺。
    与以往完全不同。
    他似乎也已经接受了赵匡胤身体的状况,想要了却其的心愿。
    “有怀瑜此言,朕心甚安。”赵匡胤应声道。
    话音未落,他竟放声大笑起来,那笑声中既有欣慰,也带着几分苍凉。
    他轻轻摆了摆手:
    “去吧。”
    “莫要误了国事。”
    “朕时日无多,怀瑜.务必要珍重。”
    顾瑾迎着赵匡胤的目光,沉默片刻,终是没有再多说什么。他郑重一揖,转身退出帐外。
    大帐之中霎时静了下来。
    赵匡胤独坐榻上,目送顾瑾的身影渐行渐远,眼神复杂,却又一点点转为决然。
    直至那道身影彻底消失在光影交界之处,他才缓缓收回视线。
    “来人。”他低声唤道。
    帐外的侍卫应声而入。
    此时的赵匡胤,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金戈铁马、意气风发之时,周身散发出一股不容逼视的威严。他命人急召他最信任的禁军统帅入帐。
    待人至前,他目光如刀,直视对方,语气沉肃如铁:
    “若太傅之计成功,”
    “朕命你:奉诏立斩刘继文,”
    “而后即刻自尽!”
    他要承受下所有的骂名,就如自己昔日所说一般。
    一切的骂名让他这个造反之人来承受!
    “你且放心——”
    “会有人照顾好你的家人与子嗣,朕已让人将他们送去了巨鹿。”
    若是换做他人听到这件事,肯定会感到畏惧,毕竟这可是关乎着自己的生死。
    但这可是赵匡胤最绝对的心腹。
    那壮汉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便直接朝着赵匡胤跪了下来,“末将,领命!!!”
    对于赵匡胤所做的种种安排,顾瑾自是不会得知。
    若是知晓的话,顾瑾绝对会拦住赵匡胤。
    他其实并不在乎这些。
    从始至终,顾瑾都是一个不在乎他人评判之人,若不是如此的话,他也不会打破顾氏这千年以来的规矩,参与到这乱世之中。
    但世间诸事向来就是如此。
    顾氏至今即使什么都不去做,也终是会有人去站出来主动维护顾氏的声望。
    时间匆匆而逝。
    顾瑾自返回太原后便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种种琐事之上。
    ——在严格的军法之下。
    一众将士虽然心中仍旧是有着不小的战意,但面对前来进攻的辽军,还是在第一时间选择了退军,甚至有不少人还做出了败军之向。
    四方人马全部朝着太原而来。
    这瞬间便影响到了原本还僵持的局势。
    宋军的这一次举动实在是太过于怪异,不仅仅是相当于放弃了刘继文这个队友,同样包括他们一紧占据的城池。
    可谓是,将除了太原的一切全部都给让了出去。
    ——而随之而来的消息。
    便是那些进攻的辽军,通过败亡的宋军将士们口中得知了关于赵匡胤的种种传闻。
    上京临潢府。
    “陛下,臣要弹劾丞相王应琛贻误战机!”
    “让我军错失大胜!”
    一声声的骂声在整个辽国皇宫大殿内响起。
    数位宗室加上了十余位大将的共同弹劾,无论是在任何时期都堪称是朝堂的大事。
    若是换做以往。
    甚至都不需要王应琛主动去开口,法家的一些鹰犬包括他麾下的谋士们便会直接站出来去反驳这些人。
    但这一次,他们谁都未动。
    王应琛已经侵犯到了太多太多人的利益。
    换句话来说——
    那便是他没有分配好蛋糕。
    其实这也是王应琛这种寒门士子的最大问题了,他确实有些才能,但是对于庙堂的不了解以及对于自己的过度自信,就注定会造成如今的这个局面。
    哪怕就算是没有此事,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王应琛这种人都很难落得一个好下场。
    这或许同样和他们的行事风格有些关系。
    法家的这些人。
    能做成大事且落得善终之人很少很少。
    整个大殿之内的气氛愈发严肃。
    眼看着无人开口,王应琛不得不走上前,表情仍旧是那般的高傲,无事了那些弹劾他的人,只是朝着耶律贤行了一礼:“陛下。”
    “此前,臣仍对宋主驾崩之事存疑。”
    “而今,臣已可断定——”
    “这必是顾瑾与宋主赵匡胤设下的阴谋!”
    他的语气十分的笃定。
    闻言,耶律贤亦是不由得眼神微微一变。
    但还未等他开口。
    立刻便有辽国宗室呵斥道:“荒谬!”
    辽国的政治十分特殊,其还保留着一些草原部落的联盟制度,这些宗室的地位同样也很超然。
    “陛下!”
    那宗室大步走到王应琛身侧,朝耶律贤拱手道:“近日我军连战连捷,势如破竹——这是为何?难道宋军战力竟还不如北汉与辽东小国?”
    他冷哼一声,声震殿宇。
    “分明是因宋主已死,宋军士气涣散,无心再战!”
    “这些时日,我军连克十余城,缴获粮草军械无数。”
    “若真是诱敌之计,宋军何不事先将这些物资尽数转移?”
    “陛下明鉴,”他语锋一转,直指王应琛,“丞相出身顾氏学院,此番一再阻挠我军乘胜进军,致使军中怨声四起——臣怀疑,他是否仍与那顾氏公子暗通款曲?”
    “恳请陛下彻查丞相通敌之嫌!”
    话音刚落,他立刻便朝着那一众文臣的方向看了看。
    下一刻。
    一众文臣之中亦是有人走了出来,跟上了他们的步伐,纷纷开口弹劾起了王应琛。
    ——局势骤变!
    文臣武将加上宗室
    这么多方势力联合起来对付一个人。
    且不说王应琛此时如何,甚至就连耶律贤此时的表情都有些变了。
    纵是帝王,他亦扛不住此局!!
    无数的思绪在这一刻纷纷涌了上来。
    看着在场那群情激昂的众人,耶律贤沉默了良久,终是摆了摆手:“来人,立刻将此僚拿下。”
    “念其于国有功。”
    “先且令其于府中反省!”
    “待此事调查出结果,在做决断!”
    这就是耶律贤的不凡之处。
    若是换做耶律璟的话,此时定会在盛怒之下直接杀了王应琛。
    但他则不会。
    耶律贤十分清楚王应琛的才能,若是不然的画,也绝对不会让其做到丞相这个位置来,并且还一直支持他的改革。
    他这同样也是以进为退。
    王应琛始终都未曾开口,纵使甲士冲进来将他带走之时,他也未曾多说过一句话,只是默默接受着一切。
    但那些弹劾他的人却仍是有些不愿。
    只是反省?
    这若是让王应琛活下来,以他的性格,自己这群人还会有活路嘛?
    “陛下!”
    几乎瞬间,便有人再次开口:“岂能留着此贼?”
    “老臣还请陛下立刻诛杀王应琛!”
    “将其首级传阅三军,以安军心!”
    “.”
    一声声的喊声在这一刻瞬间便再次响了起来。
    但耶律贤此时的表情却严肃了起来,当即摆了摆手将所有声音都压了下去:“你们不想对付大宋了嘛?”
    ——何为以退为进?
    耶律贤十分清楚这些人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而同样的,他也想知道宋军当前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
    若是能够夺回太原的话。
    这对辽国的好处自是不言而喻,日后与大宋的攻守之势将会彻底逆转。
    作为一个帝王。
    耶律贤必须要将目光放在全局。
    他包下王应琛就是因为他的才能,但他也可以去怀疑王应琛的统兵之能。
    果然,听到这话。
    在场之人几乎瞬间便安静了下来。
    随之而来的便是众将士与一众宗室的请战。
    他们坚信自己对于宋军的判断。
    这种战功没有人不想要!
    更别说他们面对的还是顾氏子弟,若是当真能够赢了,岂不就是破了顾氏这千年以来的不败神话了?
    这种声望足矣让任何人眼红。
    耶律贤没有任何的犹豫,当即便做出了种种决定。
    而整个辽军在这种情况之下,也是立刻便有了动作,扼守于要地的辽军纷纷有了动作。
    消息几乎第一时间传至太原。
    也正是在这一刻,
    所有人都清晰地感觉到——
    宋军一直在等的时机,终于到了!
    (ps: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鱼万分的感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