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內阁时代
    大军在英国公的统摄下,再没有掀起任何波澜,即便是汉王心中再不甘心,也没有做什么小动作。
    大势已去。
    这就是横亘在所有人心中的一个念头,从正统、政治、军事,汉王一个都不占优,还拿什么去爭?
    大军回京后,士卒各自归营,卫所兵回到各个卫所之中,將军们都纷纷回到了各自衙门之中,短短两天,北征大军烟消云散。
    一直横在大明上空的那一朵阴云,也仿佛在瞬间散去,天高云淡,让人心头唯有快意。
    大行皇帝的遗体回来后,丧礼终於可以开始运转,准备了许久的礼部按部就班开始布置。
    一眾重臣则入殿商议身后事,庙號和諡號,没什么可討论的,大行皇帝生前最推崇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太宗又有正式继承的意思,於是自然便定下太宗文皇帝!
    这个在开国之君外,基本上最上等的庙號和諡號。
    永乐二十四年八月初三,盛大的登基典礼在皇宫中进行,朱高炽正式登基,於次年改元洪熙。
    立太子妃张氏为皇后,太孙朱瞻基为太子。
    在朱棣遗体回京的时候,朱高炽就已经接连下了许多命令。
    当初那些在夺嫡之爭中被下狱的太子党,全部释放,官復原职,这些人之中,比较惨的,甚至坐了十几年牢。
    还有包括那些被贬斥到蛮荒之地的,诸如被贬斥到交趾的解縉,也都召回京城。
    一朝天子一朝臣!
    当真是展现的淋漓尽致,隨著太子登基,当初那些东宫潜邸的官员,都是朝堂之上的新贵。
    最让人艷羡的便是內阁阁臣,內阁大学士杨溥在监狱中困顿十年,出狱后官復原职为正五品学士,仅仅半个月时间,就升任正四品翰林学士,且多次被召进宫中,谁都知道,这绝不是他仕途的终点。
    其余內阁阁臣,诸如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等,皆在短短一个月时间之中高升四品、从三品,只是依旧在內阁行事而已。
    在永乐朝愈发权重的內阁,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英国公张辅进封太师,加禄米五百石,声望愈隆。
    朝野皆望向了李显穆,想知道李显穆会得到什么官职,要知道如今的李显穆已经是兵部尚书了。
    华盖殿中。
    朱高炽和李显穆相对而坐,略忧愁道:“显穆,如今六部尚书、侍郎的人选都已然齐全,我希望能够给士奇、子荣等阁臣升官,却不知该如何去办。”
    李显穆眼中闪过一道精光,“陛下对內阁这个机构如何看待?”
    朱高炽沉吟道:“协调六部、辅佐君王,实在是大明不可或缺的机构,若是没有內阁,大明皇帝纵然是疲累至极,也管不好天下之事,必然生乱。”
    “既然內阁如此重要,那其中自然需要最杰出的人才,杨士奇、杨荣等人,皆是天纵之才,且都在內阁任职多年,若是將他们调入六部,岂不是荒废了其才华?”
    李显穆这是不赞同將他们调出內阁了,朱高炽疑惑道:“可內阁品级太低,他们都是朕的功臣,不给他们升官的话,朕岂不是刻薄寡恩之辈?”
    李显穆笑道:“陛下,英国公有从龙之功,陛下擢升其为正一品太师,而不让他署理五军都督府事。
    一个人又不是只能担任一个官职,当初臣担任礼部侍郎时,兼任內阁大学士,谁会觉得臣品级低微呢?
    如今大明出巡诸省的巡抚,是没有品级的官员,掛都察院御史的职衔才能压得住三司。
    这岂不是异曲同工吗?
    如今陛下想要为功臣升官,完全可以擢升为六部侍郎、乃至於尚书,而依旧让他们在內阁理事,甚至日后形成定例,凡入內阁,皆以三品以上。”
    “妙!”朱高炽双眼放光,他越琢磨越觉得此策甚是奇妙,完美的解决了如今的困境。
    回过神来,朱高炽望向李显穆双眼放光,“显穆,你也回內阁来吧,朕依旧將华盖殿大学士赐给你,日后內阁以你为首,朕才能安心。”
    以实职兵部尚书兼任內阁大学士,这基本上算是半个宰相,在如今的大明朝廷上,谁也盖不过他去,纵然是李显穆也动了心,当即应下此事。
    朱高炽的速度很快,登基不过三个月,十一月时,杨士奇等人就已经第三次升迁,这一次是正三品的六部侍郎,简直是坐火箭一般的升迁速度。
    实际上在皇帝表现出要重用阁臣时,六部侍郎和尚书都很担心,不知道是哪几个倒霉蛋要被踢出局。
    圣旨下来时,可谓震惊朝野,陛下竟然没有將阁臣送入六部,而是直接为他们加了正三品的职衔。
    在鬆了一口气后,这些常年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的老油条,瞬间就意识到了不对!
    官场上有一个词叫做“职务含权量”,用低级別的官控制高级別的官员,这是逐渐而为的。
    从东汉时期用尚书台架空三公开始,后来一步步演化到了大明。
    正七品的给事中,却掌握了封驳尚书的权力,以及备为皇帝顾问的內阁大学士,只有正五品。
    这两个职位,虽然品级低,但含权量极高。
    可现在不一样了,为內阁大学士高配侍郎、尚书职衔,会大大提高內阁的地位,毕竟一个机构里面,五六个正二品、正三品的官员,谁不畏惧?
    內阁大学士成为了朝廷的高级官员,再加上他们实际上掌握的权力,竟然在某种程度上,凌驾於六部尚书之上!
    甚至让许多人联想到了唐朝的政事堂,在那个时代,中书门下二省是宰相,而尚书省的六部,则是宰相们的办事员。
    如今陛下信重內阁,万事都和內阁商议,从前內阁还只是低级官员,在廷议这些事情上说不上话,可现在內阁有了真正的建议权。
    很多事情甚至只和內阁商量,而后直接安排六部去做,做的好与坏,自然就由內阁大学士来评判。
    这么下去,就必然会有一部分考核权落在內阁之中,这就在事实上形成了不太稳固的上下级关係。
    毕竟如此一来,纵然是六部尚书也需要仰仗內阁大学士,才能保证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六部侍郎尚且能庆幸自己的官位还能保得住,六部尚书真是越想越难受,有种如鯁在喉的感觉。
    这时他们才想起了李显穆,不知道皇帝会怎么赏赐李显穆,他也是尚书,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的看著內阁大学士骤然骑在他们头上?
    在为內阁大学士加职衔仅仅一天后,皇帝对李显穆的第一波封赏终於到了,“兵部尚书李显穆,允文允武,有大功大德、功赞宰辅,朕夙夜不能离也,著李显穆內阁行走,为华盖殿大学士,仍兼兵部尚书职,內阁六部,俱相重之,钦此。”
    除了早就知道消息的户部尚书郑欢外,其他四部尚书,只觉得自己就是个小丑,用脚指头想,都知道李显穆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李显穆兼任內阁大学士的旨意,在京中甚至整座天下,都引起了莫大风波。
    大家谁都不是傻子,实权尚书兼任皇帝秘书、於皇帝之前处理天下十三省、两京六部事务,除了没有决策权之外,这实质上就是宰相!
    在大明废相仅仅三十年后,就出现了內阁这样的机构,还出现了李显穆这样实权极其接近宰相的臣子,很多人一时之间,甚至不知道该说什么。
    皇明祖训中有明確规定,不允许后代设立宰相,但没说不允许设立內阁大学士。
    对於这种逐渐破坏祖制的行为,几乎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包括那些不愿意被大学士侵夺职权的尚书,也没有在这件事上纠缠。
    永乐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一,降下旨意,以李显穆功高为由,加从一品太子太傅。
    永乐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三,圣旨再次降下,任命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显穆为宗人府右宗人,管理宗人府事务,这是正一品的职位。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皇帝只加到这里,是因为李显穆太年轻,准备留著一些日后再赏赐,李显穆以后必然是三公高位。
    当大朝会开时,眾人才陷入真正的恍惚。
    武官一方自然不必多说,张辅早就是武官之首,如今又加太师,列在武官最前。
    文官这边却大变模样,李显穆列在文官之首,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都在他身后,再往下,却是齐刷刷的一片內阁阁臣!
    再多的分析也比不上眼前的衝击力,谁都知道,大明的政治局势,將要大变了,往后的洪熙时代,將会是內阁的时代!
    ————
    明朝的宰相制度经歷了一个鼎盛——衰亡——復兴的过程,大明建国初期的左右丞相权力之大,远超唐宋二朝。
    在胡惟庸案后,宰相制度被废除,权归六部,事实证明,这种不健康的政治制度难以维繫,很快宰相就以內阁的名义死灰復燃,且在二十三年的永乐时代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政治地位。
    至洪宣时期,內阁制度完成了宰相化最重要的一个进程——“进入高级官员序列”,自此而后,內阁制度便向著庞然大物不断前进,再不后退!——《明朝內阁制度演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