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诸武
    洪熙元年第一次大朝会后,群臣出宫,一些官员则被留在宫中问政。
    朱高炽心情很好,永乐时代彻底过去,接下来就是他的时代。
    华盖殿的偏殿中,除李显穆略有些沉重外,其余人皆颇为激动。
    能在今日来到这里,便说明被皇帝倚重为核心心腹,是本朝的执政核心。
    今日殿中共八人,李显穆坐在左上首的位置,显示他在文官中最崇高的地位。
    太子太师、右宗人、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
    其下左侧有两人,分別是吏部尚书蹇义以及刚被调回户部的尚书夏原吉。
    这二人都是太子党的核心成员。
    原户部尚书郑欢不是皇帝的心腹,自然不在此列,被调任左都御史,主管都察院。
    右侧有五人,乃是阁臣,简称“三杨黄金”,按照排名先后分別是——
    兵部侍郎兼谨身殿大学士杨士奇。
    户部侍郎兼文华殿大学士杨荣。
    翰林学士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溥。
    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黄淮。
    刑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金幼孜。
    蹇义和夏原吉望著对面的五位阁臣,再看看孤零零的二人,心中顿时生出了一股紧迫感。
    內阁帮这么强势,他们尚书帮必然就会落后。
    二人对视一眼,不过想来陛下是有制衡打算的。
    他二人一个管吏部,一个管户部,乃是天地二官,只要李显穆不横插一手,足以和內阁抗衡!
    內阁一方三杨黄金五人也在打量蹇义和夏原吉。
    內阁要从六部手中夺权,这两个深受皇帝信任的尚书,就是最大的阻碍。
    李显穆坐在左上,眼观鼻、耳观心,却对殿中氛围一清二楚。
    朝廷上的爭斗永远不休,先帝在时,太子党和汉王党明爭暗斗,现在太子党得胜飞升,太子党內部就开始爭斗。
    党外无党,全是帝党,那是皇帝的幻想,党內没有派系,一片融洽,那才是奇怪。
    京城可不是平原地区,这里山头多的很。
    “诸位爱卿久等了吧。”皇帝爽朗的笑声从殿后传来,而后朱高炽腿脚灵便的走进殿中,方才上朝时的朝服已经换成了十二龙纹章常服。
    权力当真是一味迷人的解药,朱高炽当皇帝之后,精神好了很多,甚至走路都不像从前那样带著些蹣跚了。
    眾人向皇帝行礼,而后有一溜小太监抬了板凳进来,再次谢恩后各自落座。
    “如今进入洪熙年间,该有一番新气象,大明如今虽然称不上是百废待兴,但如今建国已六十年,各项弊病已然丛生,诸卿和朕身上的担子很重啊。”
    朱高炽经过初期当上皇帝的欣喜后,这数月以来通过奏章以及臣下的了解,已经大致知道了如今大明情况说不上好。
    建极六十年,对很多王朝而言,已经进入倒计时了,明朝却依旧有蓬勃的活力,不得不说朱元璋和朱棣的確是厉害。
    李显穆开口道:“陛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今京城诸事大概落定,该问外事了。
    先帝在时,每有蒙古略边,每御驾亲征,陛下不喜武事,必然仰仗於武臣,臣请陛下召见诸边总兵。”
    后世很多土木堡阴谋论者都会反覆说一句话——“蒙古人是怎么绕过宣府,进入大明內部袭击了皇帝的军队,所以这一定是政变阴谋。”
    这就是完全不懂古代军事,明末时期皇太极进关一路绕过无数坚城,抄掠山东济南,靠的就是一手来去如风的骑兵。
    事实上,早在洪武永乐年间,蒙古人就隨意进出宣府,只不过都是小打小闹,朝廷不太在意。
    古代军事重镇真正的作用是,切断后勤补给,防止敌人打持久战,那些劫掠是挡不住,也没打算费劲去拦的。
    土木堡之变一是明朝防御体系有问题,从一开始对西北防御就不足,后世九边重镇之中,有两三镇不存在,二就是堡宗和王振,过於脑残,且刚愎自用,一將无能,累死三军。
    但防御体系问题是可以解释的,人不可能应对不存在的风险,从洪武到永乐时期,並没有来自西北的风险,自然不会耗费庞大的人力物力去建造军事重镇。
    李显穆也不打算那么干,他的军事思想是战略进攻型,九边重镇那种防御型的策略,他想不到,想到也不会提。
    殿中眾人反应各不相同,从当今陛下上位后的种种举动来看,不太注重军事,他们没想到李显穆会在这个场合中,提出外事,不过想到李显穆兵部尚书的身份,倒也算是合理。
    朱高炽不注重外事自然是有原因的,並不是他没有远见。
    而是因为永乐皇帝五征蒙古,虽然后两次效果不大,但还是为大明打出了十年、二十年的和平。
    史书上那句“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可不是吹捧,而是事实。
    相对比军事上来说,內政上朱棣的心思少,於是问题也就很多,朱高炽將重心转到內政是很合理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
    新中国也是这样,抗美援朝后立刻开始经济建设,对越反击也是为了国內的经济建设有一个和平的环境。
    朱高炽略一沉吟后笑道:“年前的时候,明达说日后大明应当以內政建设为中心,大治十年,朕却没想到,明达会突然提起外事,不若明达將想法先向诸卿都讲一下。”
    李显穆眼中闻言一黯,他都有些怀疑十年这个词是不是有毒,周世宗曾经说“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然后突然崩殂,现在洪熙皇帝也命不久矣。
    若是洪熙皇帝真的能活十年,他今天不会在这里提出外事,可惜朱高炽活不久,有些计划就不得不改变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廷政策也是如此,政策延续是奇蹟,朝令夕改才是常態。
    收起心中沉重,李显穆拱手道:“陛下,经过先帝连年用兵,漠北蒙古诸部如今对大明威胁不大。
    无外患则必有內忧,大明北部诸边,昔年由塞王镇守,自先帝靖难后,內迁诸塞王,而削诸王护卫,以皇帝镇守国门,以禁军抵御外敌,到如今有近二十年。
    东起东胜、大寧,中连宣府、大同,西至肃州,连绵军镇眾多,皆设重兵,其中有总兵镇守二十余年,儼然独立王国。
    臣以为不妥!”
    这下殿中群臣皆恍然大悟,李显穆这是担心边境武人拥兵自重,有前朝藩镇之祸。
    “明达所言甚是有理,明达的意思是將诸將召回京中,而后呢?”
    召回京中之后,肯定还要放回去,毕竟这些能镇守的总兵,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將,不可或缺。
    “臣建议,依照诸边军镇距离来区別,诸如宣府、大同等靠近京城的军镇,乃是腹心,最重要也最危险,每两年上京述职一次。
    诸如大寧、东胜等千里外的军镇,每四年述职一次,再诸如寧夏镇、甘肃镇等两千里外的军镇,每六年述职一次。”
    “妙!”朱高炽击掌讚嘆,他立刻就想到了李显穆此举,不仅仅是为了让皇帝了解军镇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让镇守军镇的总兵,能够直达天听,这样就可以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以免发生一些朝中奸臣蒙蔽天听的事情。
    “除此之外,臣还建议每隔六年將各大镇守总兵的位置进行对调,以防止其久在一地,生出对朝廷不利的祸患。
    不仅镇守总兵对调,若是总兵有功便將其调入五军都督府,掌管京城三大营,內外可调、外外可调。
    对武人要做到『用其能而制其势』!”
    朱高炽顿时坐直了身子,总兵是掌握军队的地方实权,五军都督府则是掌握最高军事权但有些虚。
    李显穆这话就很明显了,那些立下大功在地方太有威望的人,就把他调入五军都督府,不掌握直接的军队,又能借用其势镇压地方,而且朝廷可以问政军事。
    从这一系列的举动中,能看得出李显穆对武人的防备心很重,而且是切实想过其中问题诀窍的,否则不会提出这么有针对性的办法。
    其实李显穆真没想那么多,他不担心武人敢造反,大明中央集权程度很高,五军都督府、兵部各自製衡,没有武人造反的土壤。
    他是担心武人养寇自重,以及和漠北各部搞走私,大搞权钱交易,最后搞成宋朝那一套制度,那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不就直接废了?
    朱高炽已经微微皱起了眉头,转而问其余人道:“诸卿以为呢?”
    “臣赞同!”
    “守正公所言极是,这些年臣已经偶有听闻,有武將和蒙古部落做生意,获利颇丰。”
    眾人纷纷赞同,这种能抑制武將的事情,他们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既然如此,朕稍后再询问一下英国公,若是没问题,就从今年开始实行的,恰好如今诸边的情况,朕也不太清楚,先將诸边总兵一一召回京中,从宣府、大同、绥远三镇开始吧,內阁出个旨意,送到朕这里来盖印。”
    “是!”內阁中主要负责这些文字工作的金幼孜和黄淮齐声应声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