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港。
曲端如往常一般,每日里在寨中观看水师操练。
身边的几个武将,在那嘀咕什么时候能出海。
他们对于军功的渴望,已经压抑到了一定的地步。
在大唐时候,有很多边境武将,为了军功,甚至会假传命令,或者谎报军情。
以此来逼上官出战。
或者百般挑衅异族,蓄意挑动战争。
那时候,就属辽东平卢一带的将士最迫切。
恰好就在如今要决战的地方。
曲端冷眼扫了一圈,沉声道:“尔等不要妄议军机大事,代王自有他的谋画。前些日子乃是春耕时节,你们难道不知,春耕秋收,便是皇帝也要让道。”
这还真不是曲端胡说,因为皇帝出行,一般都是仪仗很大。
难免会踩踏田地,或者占用道路。
所以一般皇帝在春耕秋收时候要出行的话,官员都会谏言制止。
曲端说完之后,看向远处的大海,心中其实比这些手下还急切。
他原本雄心勃勃,可是来到海港上船之后,意外地发现自己晕船。
这可要了他的亲命,本来曲端把自己没赶上几次大战,视为此生最大憾事。
打算就指着这一回,从海上突袭,来一个弯道超车。
彻底扭转自己没有赶上云中、幽燕大战的遗憾。
谁知道竟然会晕船
要是一般人,或许只能是抱怨天道不公,或者自怨自艾。
但是不得不得说,曲端确实够狠,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执行力强,意志坚定,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他要是在其他人手下做事,以他的性格,很容易得罪人,甚至手下也未见得能笼络住。
但幸运的是他碰到了陈绍,陈绍能容忍他的一些缺点,并且有足够的威望压得住他,也愿意劝他几句,让曲端改掉了不少毛病。
他先是遍寻名医,中医一般将“船晕”“眩舟”,归结为脾胃虚弱、肝风上扰或气血逆乱所致,故调理以健脾和胃、平肝潜阳、降逆止呕为核心。
曲端把一大群名医凑在一起,专门为他研制出治晕船方:取生姜二两,捣汁,和蜜温服,日三服。
又将艾绒、生姜片、芳香药材(藿香、佩兰、薄荷)装入布袋,悬挂于胸前,芳香之气可醒脾开胃、驱浊避秽,缓解恶心。
这还不算,他又改掉了从西北一直以来的饮食习惯,听从郎中的“忌饱食、忌饮酒”的建议,以免肠胃负担过重。
孙思邈在很久之前,就提出:“凡乘船,勿食生冷、肥腻,宜食干饼、粥,少少与之。”
要少量多次进食,避免空腹或过饱引发呕吐,同时,口含淡盐水或蜜水,可和中益气,补充水分又不过量。
为了日后能顺利出征,指挥兵马,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生活规律。
对于这些郎中们给他做好的规划,严格执行,一丝不苟。
最后,每天登船,出海之后和人设棋局、看木图、堆沙盘,聊军国大事,复盘定难军几次大战。
一段时间之后,还真就叫他磨炼出来,晕船的症状越来越轻。
眼看着天气越来越暖,估算对岸也不再是冰天雪地,曲端已经迫不及待。
他接连几次上奏,要陈绍派人来,他要给陈绍的使者介绍如今水师的规模,以及运兵船的载力。
陈绍要考虑的事,自然比曲端要多,他选择把这件事搁置两个月,让各方面的准备更加充分。
于是,在曲端的隐忍和筹措中,率先取得成绩的,反而是萧夫人的船队。
诚如她自己所料,海运来钱之快,就如同秋日用扫帚堆落叶一般简单。
两个月时间,光是上缴太原的财物,就折合二十万贯。
还有大量的乳香、龙脑、珠宝、象牙、犀角、珊瑚、玛瑙.
陈绍以此打赏官员,拉拢皇帝,赏赐将士。
在莱州的一处幽静庭院内,外围布满了侍卫,都是护商队的精锐。
这些人,并非是萧氏那五百个可以支配调遣的兵,而是赵河手下,正儿八经的护商队甲士。
萧氏和茂德可不一样,有的是心机和手段,对待陈绍,也更加地谨慎小心。
萧氏怕失去陈绍的宠爱,怕他换人,平日里深居简出,尽量避免抛头露面,每隔一段时间就派人来送珍宝、美婢,写的信情意绵绵,大诉相思之苦;
陈绍怕这个聚宝盆不给自己好好干活,回信那也是极尽肉麻缱绻,心疼宠爱。
院子里的阁楼上,萧氏今日穿了一袭轻薄绸衫,浓黑如墨的秀发只用一枝白玉簪挽住固定在脑后,更衬得脸色晶莹、肤光如雪,白嫩如同新荔。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奚族的血统,她十分耐寒,即使是冬天穿的也不算很厚。
更何况是这个初夏时节,更是若隐若现的,十分大胆。
萧氏看着落日,幽幽地叹了口气。
一个红衣美婢俏巧地奉上杯茶,轻轻替她捶着肩头,嫣然笑道:“一切都是如此顺利,夫人怎么还长吁短叹的。”
另一个侍女笑道:“夫人莫不是想念大王了,我见前些日子夫人生辰,大王不仅记得,还送来不少贺礼,足见对夫人着迷成什么样子。说起来,大王可真是个体贴入微的良人啊!”
萧夫人摇摇头,皱眉啐了一口:“呸!”
她和几个丫鬟想的不太一样,从大船入海的那一刻起,萧氏就在想,这无垠的大海,肯定是有尽头的。
否则的话,水不就都流走了么。
那海中,到底还有多少的番邦小国呢?
就在这时,又一个红衫俏婢走到楼上来,说道:“夫人,那曲端着实无礼,竟然又和我们抢走了一艘船!”
萧氏抿嘴一笑,道:“抢吧,抢吧,早晚都要给他。”
她做买卖,从来不计较一时的得失,眼光总是放长远去看。
一支强大的水师,对她们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就好比若非定难军横扫西州,她的买卖能做的如此之大?
“高丽人总说倭寇凶狠,尤其是喜欢劫掠商船,可是咱们的船跑了两个月,也没遇到倭寇海贼。”
萧氏笑道:“高丽近而扶桑远,高丽人是怕我们直接过去,使他们丢了中转的好差事。”
“这些高丽人真是奸诈。”一个侍女道:“不光货物价格要斤斤计较,还喜欢造谣。”
萧氏不以为然,“高丽人精明狡黠,唯利是图,虽然会惹人生厌,但这种其实最好打交道,用些小利,便能收买。”
“做买卖怕的是那种喜怒无常的蠢人。”
高丽人“善贾而好利”,历史上在这个时候,就因常年通过垄断宋辽、宋金贸易中转,而赚取暴利,如今海运开始,他们自然也希望能垄断大宋和东瀛之间的交易,从而再大赚一笔。
这个高丽,就是萧氏海运的第一步,她一直在观望。因为没有经验,萧氏也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她要总结出海运行商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所以此时高丽人每一个动作,她都会去揣摩,也会去了解高丽人的历史,了解他们的性格。
她甚至还趁着海运,派遣并且买通了不少的探子,帮她收集高丽人的言行。
尤其是针对商队的。
和曲端一样,萧氏绝对也是一个实干派,要做什么,从来不自怨自艾,执行力十分强。
如今她已经算是个高丽通了。
高丽的精英阶层,尤其是那些门阀世家,虽然嘴上全是中原的士农工商那一套,但实际上是很看重商道的。
而且他们看似恭顺,长期奉行“事大主义”,向宋、辽称臣纳贡,但其外交本质是“权衡利弊,唯利是图”。
萧氏就查到,他们中很多贵族,都曾经嘲笑过如今的大宋是‘富而不强’。
抿了一口茶,萧氏手指点在自己眉心,轻轻揉了揉。
如今刚刚起步,她也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哪一步,自己的男人陈绍又会支持自己到什么地步。
曲端的水师,能不能助她在高丽和东瀛站稳脚跟。
若是能得到无限的支持
想到这里,萧氏脸色潮红,心中不由得激动起来。
陈绍的实力,是足够建起一支无敌水师的,要是能打出一些她想要的特权来,萧氏自己都不知道,能赚如今的多少倍!——
在轰轰烈烈地搞异地恋,糊弄笔友的同时,陈绍也没忘记身边人。
自从他得了茂德之后,就像是有了新玩具的小孩子,玩起来没够。
很快就有些骨软筋麻,林娘子是个行家,一眼就瞧出了原因。
私下偷偷告诉了李师师。
这和李师师给他制定的养生规划极度相悖。
清晨时候,李师师挎着食盒,特意送来了早餐。
见了陈绍,很稀奇地没有笑,只是板着脸从餐盒取出粥来。
“师师来了。”陈绍伸了个懒腰,确实有点酸。
他笑吟吟地上前,握住了她的手,李师师只是很敷衍地一笑。
只是她胸襟的起伏幅度,说明她没表面这么平静,心里还是有些生气的。
陈绍稍微一怔,马上就明白过来,赶紧说道:“还是师师知道心疼人。”
“郎君知道就好,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半百而衰。师师还想和郎君长相厮守,郎君莫忘了年年守岁的约定。”
陈绍也警醒了起来,自己好像是过分放纵了,尤其是这几日。
那茂德帝姬娇憨天真,没过多久就被陈绍和宋氏哄着,愿意一起快活。
陈绍着实受用,不觉就贪欢爱美,不知节制。
人有了无穷权力之后,就是容易忘记初心,自己也不能免俗。
他握住李师师的手,一脸恳切地说道:“师师,我不是圣人,也会犯错,有你规劝,是我之福。”
李师师做好了惹他生厌的准备,见陈绍非但没有怪罪,还很真诚地认了错。
她心中十分欢喜,脸颊靠在他肩膀上,轻声道:“郎君只要有节制,师师不是好妒的人,歌舞声乐,舒缓娱人,有甚于闺房之乐者。我帮你调教些舞姬,平日里累了乏了,也有个消遣解闷的法子。”
陈绍没有说话,默默地搂住她的腰,心中所想,比她更深远一些。
人都是有惰性的,自己如今年轻,还有很多的大事未竞。
怀里佳人一劝说,自然是可以及时止住。
但是等到功成之日呢?
是否还有如今的定力和毅力。
要知道,身居高位诱惑太多、太大,周围的人会不自觉地投你所好。
就算是自己能忍住,后来人呢?
这个问题很深,也很远,但确实不迫切,因为陈绍足够年轻。
陈绍暗自想着,今后要时常琢磨着点,以期能找到解决之道。
如果实在找不到,那就只能是尽力做好自己,然后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李师师确实是和他没有一点点芥蒂,说开之后马上就和好如初,她甚至都没问陈绍是养了外宅,还是和其他妻妾放纵太过。
只要不过分损耗身体就没事。
李师师没有家族外戚,没有依附于她的人需要照顾,只有一个妹妹也在王府内天天能见着,还不愁着她出嫁什么的。
这么多年在外孤零零的,终于遇到了陈绍。
所以她不争不抢,十分容易满足。
陈绍和李师师一起吃过早饭,踱步来到王府的议事堂,坐下处理奏报。
说实话,也就是他此时年轻,各地来的奏报繁杂,其中很多都需要仔细斟酌判断,然后做出决断。
决断之后,还会再给幕僚们复议讨论,没有异议或者明显的疏漏再批复下去。
幸亏他的幕僚,也还算给力,能帮他分担不少的压力。
看着边关各地的奏报,这些人的用词虽然克制,但字里行间,确实充斥着对战功的渴望。
如今留给定难军的敌人不多了,万一开战之后抢不到先机,有可能会彻底错失最后的机会。
到那时候,哭都没地方哭。
陈绍要在人心的焦躁迫切,和准备的无限充分之间,尽可能地把握住一个平衡。
而且你们不就是要军功么。
定难军已经开海,未来的军功也不缺,而且可供封赏的资源,也基本上是无穷大的。
因为大宋对外征战,没有取得大的胜利,所以留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很大。
陈绍特意给曲端去了一封信,告诉他山东水师,并非为了打海战而组建。
他必须要把这些兵马操练好,至少也得能陆战才行。
写完之后,陈绍又想起一个人来,曲端在中原占领了大名府,也阻击了鞑子几仗。
他尚且如此心急,吴阶呢?
虽然吴阶没有频繁上奏,但是他时不时,就给陈绍写封信。
信中也没有什么重要内容,有时候甚至无聊到汇报西平府的天气。
陈绍知道,他此刻多半也是心急如焚,但吴阶的性格和曲端不太一样,所以才这般委婉地在自己跟前刷点存在感。
想到这里,陈绍对身边人说道:“给朝廷表奏一份,就说吴阶镇守西北有功,请求朝廷嘉奖册封。”
西北那地方需要一个大将镇守,吴阶是目前最好的选择,陈绍只能是这样安抚一下他。
调离是不可能的。
西北大本营,是定难军的根,哪里都能乱,就是这里乱不得。
十几万将士在外征战,他们家里要是乱了,人心就会浮动。
从议事堂出来,陈绍看着身后的大虎,问道:“你最近可有熬炼武艺?”
大虎点了点头,他没啥别的爱好,就喜欢马匹和练武。
陈绍笑道:“走,我也去看看。”
大虎虽然有些诧异,但他是个很好的亲卫,从来不主动问。
带着陈绍来到校场,这里正有王府的亲卫们在操练,见到他们进来也没停下。
陈绍随手拿起一根棍子,耍了一会儿,确实有些生疏了。
想起当年在横山,自己也是上过战场,真正打过仗杀过人的。
从横山下来的时候,就连王禀、杨可世这种猛将,也都对自己敬佩三分。
那时候有几次比较凶险的,都是大虎帮自己解围。
“来,一起耍耍!”
大虎也拿起一根棍子,陪着陈绍练了一会儿。
陈绍越打越顺手,双腿往前一收,人便跳了起来,棍子猛砸,不留余力,反正也知道伤不到大虎,动作看上去十分矫健。
练了好大一会儿,才停了下来,从旁边的水盆里拿过来一条毛巾、胡乱在脸脖上擦了一把汗水,放下了挽起的袖子。
“我的武艺比以前如何?”
大虎想了想,很老实地说道:“差的远了,力气技巧都不如以前。”
陈绍笑着骂了几句。
他想到自己确实是有点懈怠,每日里除了处理政务,基本就钻女人窝里了。
其实还可以有很多事做的,比如练武、比如书画、比如音律.
乾隆这老小子为什么能活那么久,就是因为他爱好广泛。
有一说一,这一点可以跟他学学,要知道乾隆活到了八十八。
陈绍对大虎说道:“以后每天陪我来练上些时辰。”
大虎点了点头,心中却在想,东家未必有空。
这时候王寅走了进来,站在斜廊里,没有说话。
陈绍转头看了一眼,就带着亲卫们过去。
王寅微微一拜,说道:“大王,汴梁那边已经彻底查清,吴敏是很多事的主谋,但是他串联上皇的缘由十分.十分荒唐。”
“哦?”陈绍笑道:“怎么个荒唐法?”
“根据如今的证据,属下觉得他如此作为,极可能是因为想要投奔大王,故意让上皇生事。他再来咱们这边泄密,并且以此为敲门砖,加入定难军。”
王寅也是在排除掉其他所有可能之后,才得到了这个十分离谱的解释。
但陈绍一下就信了。
因为他和这些人打过交道,知道他们有多向往权势。
陈绍很不喜欢这种人。
耿南仲如此,吴敏也是如此。
他们这种人的脑子里,党争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这些人或许是有才能的,但他们必须是保证所有政敌都死了,或者是彻底被击败了,才会想到利用他们的才智做点正事。
在被毒死之前,陈绍就已经瞧出耿南仲有结党的苗头了,他和魏礼进了汴京之后,对魏礼也没有在西平府时候那般客气。
在很多事上,他已经不再那么配合,不是以定难军的利益为先。
而是要和魏礼斗一斗,争取定难军在汴梁的头把交椅了。
见陈绍没有说话,王寅等了片刻,才继续说道:“大王,还有件事,李纲似乎对咱们越来越不满,和好友一起饮宴时候,经常痛骂大王和定难军。”
陈绍这次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说道:“长此以往,也不是个事,我来让他闭嘴吧。”
对付李纲其实很简单,只需要给蔡京写封信,让蔡京来办就是。
这些人在大宋,和蔡京争了这么多年,战绩简直没眼看。
大宋的新旧两党之争,到了徽宗一朝,完全就是蔡京一个人的虐菜局。
这次李纲回到汴梁,能够坐到如今这个位置上,也是机缘巧合。
他其实是沾了完颜宗望南下的光。
赵桓菜不菜?
说实话,非常的菜!
作为一个皇帝,他懦弱无能,昏招频出,最后丢了中原。
但是单就抗金这个事来说,赵桓算对得起主战派了。
他们做的是一塌糊涂,要不是陈绍出兵,他们在历史上败的那叫一个干脆。
把宋钦宗赵桓,这个铁杆支持他们的官家,逼到让江湖骗子来守城,逼的皇帝亲自去敌营谈判了。
主战派不是没有兵权,也得到了赵桓的鼎力支持,但他们就是打不赢。
陈绍的要求很简单,将他贬出京师,随便赶去哪都行。
至于吴敏,陈绍暂时还懒得理他。
因为吴敏做的这件事,虽然他的动机十分龌龊,但调动起上皇赵佶来,对陈绍来说并非是一件坏事。
他和定难军,都需要赵佶这个人不老实,需要赵佶干出点什么事来。
最好还是针对自己的。
他把事情搞得越大越好,最好是直接针对自己。
到那时候,定难军的举动,就算得上是师出有名了。
是他先动手的,大家都看到了!
我代王陈绍,纯属是受了无妄之灾,被上皇迫害。
我的手下,群情激奋,干出什么事来我可管不住了!(本章完)
曲端如往常一般,每日里在寨中观看水师操练。
身边的几个武将,在那嘀咕什么时候能出海。
他们对于军功的渴望,已经压抑到了一定的地步。
在大唐时候,有很多边境武将,为了军功,甚至会假传命令,或者谎报军情。
以此来逼上官出战。
或者百般挑衅异族,蓄意挑动战争。
那时候,就属辽东平卢一带的将士最迫切。
恰好就在如今要决战的地方。
曲端冷眼扫了一圈,沉声道:“尔等不要妄议军机大事,代王自有他的谋画。前些日子乃是春耕时节,你们难道不知,春耕秋收,便是皇帝也要让道。”
这还真不是曲端胡说,因为皇帝出行,一般都是仪仗很大。
难免会踩踏田地,或者占用道路。
所以一般皇帝在春耕秋收时候要出行的话,官员都会谏言制止。
曲端说完之后,看向远处的大海,心中其实比这些手下还急切。
他原本雄心勃勃,可是来到海港上船之后,意外地发现自己晕船。
这可要了他的亲命,本来曲端把自己没赶上几次大战,视为此生最大憾事。
打算就指着这一回,从海上突袭,来一个弯道超车。
彻底扭转自己没有赶上云中、幽燕大战的遗憾。
谁知道竟然会晕船
要是一般人,或许只能是抱怨天道不公,或者自怨自艾。
但是不得不得说,曲端确实够狠,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执行力强,意志坚定,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他要是在其他人手下做事,以他的性格,很容易得罪人,甚至手下也未见得能笼络住。
但幸运的是他碰到了陈绍,陈绍能容忍他的一些缺点,并且有足够的威望压得住他,也愿意劝他几句,让曲端改掉了不少毛病。
他先是遍寻名医,中医一般将“船晕”“眩舟”,归结为脾胃虚弱、肝风上扰或气血逆乱所致,故调理以健脾和胃、平肝潜阳、降逆止呕为核心。
曲端把一大群名医凑在一起,专门为他研制出治晕船方:取生姜二两,捣汁,和蜜温服,日三服。
又将艾绒、生姜片、芳香药材(藿香、佩兰、薄荷)装入布袋,悬挂于胸前,芳香之气可醒脾开胃、驱浊避秽,缓解恶心。
这还不算,他又改掉了从西北一直以来的饮食习惯,听从郎中的“忌饱食、忌饮酒”的建议,以免肠胃负担过重。
孙思邈在很久之前,就提出:“凡乘船,勿食生冷、肥腻,宜食干饼、粥,少少与之。”
要少量多次进食,避免空腹或过饱引发呕吐,同时,口含淡盐水或蜜水,可和中益气,补充水分又不过量。
为了日后能顺利出征,指挥兵马,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生活规律。
对于这些郎中们给他做好的规划,严格执行,一丝不苟。
最后,每天登船,出海之后和人设棋局、看木图、堆沙盘,聊军国大事,复盘定难军几次大战。
一段时间之后,还真就叫他磨炼出来,晕船的症状越来越轻。
眼看着天气越来越暖,估算对岸也不再是冰天雪地,曲端已经迫不及待。
他接连几次上奏,要陈绍派人来,他要给陈绍的使者介绍如今水师的规模,以及运兵船的载力。
陈绍要考虑的事,自然比曲端要多,他选择把这件事搁置两个月,让各方面的准备更加充分。
于是,在曲端的隐忍和筹措中,率先取得成绩的,反而是萧夫人的船队。
诚如她自己所料,海运来钱之快,就如同秋日用扫帚堆落叶一般简单。
两个月时间,光是上缴太原的财物,就折合二十万贯。
还有大量的乳香、龙脑、珠宝、象牙、犀角、珊瑚、玛瑙.
陈绍以此打赏官员,拉拢皇帝,赏赐将士。
在莱州的一处幽静庭院内,外围布满了侍卫,都是护商队的精锐。
这些人,并非是萧氏那五百个可以支配调遣的兵,而是赵河手下,正儿八经的护商队甲士。
萧氏和茂德可不一样,有的是心机和手段,对待陈绍,也更加地谨慎小心。
萧氏怕失去陈绍的宠爱,怕他换人,平日里深居简出,尽量避免抛头露面,每隔一段时间就派人来送珍宝、美婢,写的信情意绵绵,大诉相思之苦;
陈绍怕这个聚宝盆不给自己好好干活,回信那也是极尽肉麻缱绻,心疼宠爱。
院子里的阁楼上,萧氏今日穿了一袭轻薄绸衫,浓黑如墨的秀发只用一枝白玉簪挽住固定在脑后,更衬得脸色晶莹、肤光如雪,白嫩如同新荔。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奚族的血统,她十分耐寒,即使是冬天穿的也不算很厚。
更何况是这个初夏时节,更是若隐若现的,十分大胆。
萧氏看着落日,幽幽地叹了口气。
一个红衣美婢俏巧地奉上杯茶,轻轻替她捶着肩头,嫣然笑道:“一切都是如此顺利,夫人怎么还长吁短叹的。”
另一个侍女笑道:“夫人莫不是想念大王了,我见前些日子夫人生辰,大王不仅记得,还送来不少贺礼,足见对夫人着迷成什么样子。说起来,大王可真是个体贴入微的良人啊!”
萧夫人摇摇头,皱眉啐了一口:“呸!”
她和几个丫鬟想的不太一样,从大船入海的那一刻起,萧氏就在想,这无垠的大海,肯定是有尽头的。
否则的话,水不就都流走了么。
那海中,到底还有多少的番邦小国呢?
就在这时,又一个红衫俏婢走到楼上来,说道:“夫人,那曲端着实无礼,竟然又和我们抢走了一艘船!”
萧氏抿嘴一笑,道:“抢吧,抢吧,早晚都要给他。”
她做买卖,从来不计较一时的得失,眼光总是放长远去看。
一支强大的水师,对她们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就好比若非定难军横扫西州,她的买卖能做的如此之大?
“高丽人总说倭寇凶狠,尤其是喜欢劫掠商船,可是咱们的船跑了两个月,也没遇到倭寇海贼。”
萧氏笑道:“高丽近而扶桑远,高丽人是怕我们直接过去,使他们丢了中转的好差事。”
“这些高丽人真是奸诈。”一个侍女道:“不光货物价格要斤斤计较,还喜欢造谣。”
萧氏不以为然,“高丽人精明狡黠,唯利是图,虽然会惹人生厌,但这种其实最好打交道,用些小利,便能收买。”
“做买卖怕的是那种喜怒无常的蠢人。”
高丽人“善贾而好利”,历史上在这个时候,就因常年通过垄断宋辽、宋金贸易中转,而赚取暴利,如今海运开始,他们自然也希望能垄断大宋和东瀛之间的交易,从而再大赚一笔。
这个高丽,就是萧氏海运的第一步,她一直在观望。因为没有经验,萧氏也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她要总结出海运行商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所以此时高丽人每一个动作,她都会去揣摩,也会去了解高丽人的历史,了解他们的性格。
她甚至还趁着海运,派遣并且买通了不少的探子,帮她收集高丽人的言行。
尤其是针对商队的。
和曲端一样,萧氏绝对也是一个实干派,要做什么,从来不自怨自艾,执行力十分强。
如今她已经算是个高丽通了。
高丽的精英阶层,尤其是那些门阀世家,虽然嘴上全是中原的士农工商那一套,但实际上是很看重商道的。
而且他们看似恭顺,长期奉行“事大主义”,向宋、辽称臣纳贡,但其外交本质是“权衡利弊,唯利是图”。
萧氏就查到,他们中很多贵族,都曾经嘲笑过如今的大宋是‘富而不强’。
抿了一口茶,萧氏手指点在自己眉心,轻轻揉了揉。
如今刚刚起步,她也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哪一步,自己的男人陈绍又会支持自己到什么地步。
曲端的水师,能不能助她在高丽和东瀛站稳脚跟。
若是能得到无限的支持
想到这里,萧氏脸色潮红,心中不由得激动起来。
陈绍的实力,是足够建起一支无敌水师的,要是能打出一些她想要的特权来,萧氏自己都不知道,能赚如今的多少倍!——
在轰轰烈烈地搞异地恋,糊弄笔友的同时,陈绍也没忘记身边人。
自从他得了茂德之后,就像是有了新玩具的小孩子,玩起来没够。
很快就有些骨软筋麻,林娘子是个行家,一眼就瞧出了原因。
私下偷偷告诉了李师师。
这和李师师给他制定的养生规划极度相悖。
清晨时候,李师师挎着食盒,特意送来了早餐。
见了陈绍,很稀奇地没有笑,只是板着脸从餐盒取出粥来。
“师师来了。”陈绍伸了个懒腰,确实有点酸。
他笑吟吟地上前,握住了她的手,李师师只是很敷衍地一笑。
只是她胸襟的起伏幅度,说明她没表面这么平静,心里还是有些生气的。
陈绍稍微一怔,马上就明白过来,赶紧说道:“还是师师知道心疼人。”
“郎君知道就好,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半百而衰。师师还想和郎君长相厮守,郎君莫忘了年年守岁的约定。”
陈绍也警醒了起来,自己好像是过分放纵了,尤其是这几日。
那茂德帝姬娇憨天真,没过多久就被陈绍和宋氏哄着,愿意一起快活。
陈绍着实受用,不觉就贪欢爱美,不知节制。
人有了无穷权力之后,就是容易忘记初心,自己也不能免俗。
他握住李师师的手,一脸恳切地说道:“师师,我不是圣人,也会犯错,有你规劝,是我之福。”
李师师做好了惹他生厌的准备,见陈绍非但没有怪罪,还很真诚地认了错。
她心中十分欢喜,脸颊靠在他肩膀上,轻声道:“郎君只要有节制,师师不是好妒的人,歌舞声乐,舒缓娱人,有甚于闺房之乐者。我帮你调教些舞姬,平日里累了乏了,也有个消遣解闷的法子。”
陈绍没有说话,默默地搂住她的腰,心中所想,比她更深远一些。
人都是有惰性的,自己如今年轻,还有很多的大事未竞。
怀里佳人一劝说,自然是可以及时止住。
但是等到功成之日呢?
是否还有如今的定力和毅力。
要知道,身居高位诱惑太多、太大,周围的人会不自觉地投你所好。
就算是自己能忍住,后来人呢?
这个问题很深,也很远,但确实不迫切,因为陈绍足够年轻。
陈绍暗自想着,今后要时常琢磨着点,以期能找到解决之道。
如果实在找不到,那就只能是尽力做好自己,然后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李师师确实是和他没有一点点芥蒂,说开之后马上就和好如初,她甚至都没问陈绍是养了外宅,还是和其他妻妾放纵太过。
只要不过分损耗身体就没事。
李师师没有家族外戚,没有依附于她的人需要照顾,只有一个妹妹也在王府内天天能见着,还不愁着她出嫁什么的。
这么多年在外孤零零的,终于遇到了陈绍。
所以她不争不抢,十分容易满足。
陈绍和李师师一起吃过早饭,踱步来到王府的议事堂,坐下处理奏报。
说实话,也就是他此时年轻,各地来的奏报繁杂,其中很多都需要仔细斟酌判断,然后做出决断。
决断之后,还会再给幕僚们复议讨论,没有异议或者明显的疏漏再批复下去。
幸亏他的幕僚,也还算给力,能帮他分担不少的压力。
看着边关各地的奏报,这些人的用词虽然克制,但字里行间,确实充斥着对战功的渴望。
如今留给定难军的敌人不多了,万一开战之后抢不到先机,有可能会彻底错失最后的机会。
到那时候,哭都没地方哭。
陈绍要在人心的焦躁迫切,和准备的无限充分之间,尽可能地把握住一个平衡。
而且你们不就是要军功么。
定难军已经开海,未来的军功也不缺,而且可供封赏的资源,也基本上是无穷大的。
因为大宋对外征战,没有取得大的胜利,所以留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很大。
陈绍特意给曲端去了一封信,告诉他山东水师,并非为了打海战而组建。
他必须要把这些兵马操练好,至少也得能陆战才行。
写完之后,陈绍又想起一个人来,曲端在中原占领了大名府,也阻击了鞑子几仗。
他尚且如此心急,吴阶呢?
虽然吴阶没有频繁上奏,但是他时不时,就给陈绍写封信。
信中也没有什么重要内容,有时候甚至无聊到汇报西平府的天气。
陈绍知道,他此刻多半也是心急如焚,但吴阶的性格和曲端不太一样,所以才这般委婉地在自己跟前刷点存在感。
想到这里,陈绍对身边人说道:“给朝廷表奏一份,就说吴阶镇守西北有功,请求朝廷嘉奖册封。”
西北那地方需要一个大将镇守,吴阶是目前最好的选择,陈绍只能是这样安抚一下他。
调离是不可能的。
西北大本营,是定难军的根,哪里都能乱,就是这里乱不得。
十几万将士在外征战,他们家里要是乱了,人心就会浮动。
从议事堂出来,陈绍看着身后的大虎,问道:“你最近可有熬炼武艺?”
大虎点了点头,他没啥别的爱好,就喜欢马匹和练武。
陈绍笑道:“走,我也去看看。”
大虎虽然有些诧异,但他是个很好的亲卫,从来不主动问。
带着陈绍来到校场,这里正有王府的亲卫们在操练,见到他们进来也没停下。
陈绍随手拿起一根棍子,耍了一会儿,确实有些生疏了。
想起当年在横山,自己也是上过战场,真正打过仗杀过人的。
从横山下来的时候,就连王禀、杨可世这种猛将,也都对自己敬佩三分。
那时候有几次比较凶险的,都是大虎帮自己解围。
“来,一起耍耍!”
大虎也拿起一根棍子,陪着陈绍练了一会儿。
陈绍越打越顺手,双腿往前一收,人便跳了起来,棍子猛砸,不留余力,反正也知道伤不到大虎,动作看上去十分矫健。
练了好大一会儿,才停了下来,从旁边的水盆里拿过来一条毛巾、胡乱在脸脖上擦了一把汗水,放下了挽起的袖子。
“我的武艺比以前如何?”
大虎想了想,很老实地说道:“差的远了,力气技巧都不如以前。”
陈绍笑着骂了几句。
他想到自己确实是有点懈怠,每日里除了处理政务,基本就钻女人窝里了。
其实还可以有很多事做的,比如练武、比如书画、比如音律.
乾隆这老小子为什么能活那么久,就是因为他爱好广泛。
有一说一,这一点可以跟他学学,要知道乾隆活到了八十八。
陈绍对大虎说道:“以后每天陪我来练上些时辰。”
大虎点了点头,心中却在想,东家未必有空。
这时候王寅走了进来,站在斜廊里,没有说话。
陈绍转头看了一眼,就带着亲卫们过去。
王寅微微一拜,说道:“大王,汴梁那边已经彻底查清,吴敏是很多事的主谋,但是他串联上皇的缘由十分.十分荒唐。”
“哦?”陈绍笑道:“怎么个荒唐法?”
“根据如今的证据,属下觉得他如此作为,极可能是因为想要投奔大王,故意让上皇生事。他再来咱们这边泄密,并且以此为敲门砖,加入定难军。”
王寅也是在排除掉其他所有可能之后,才得到了这个十分离谱的解释。
但陈绍一下就信了。
因为他和这些人打过交道,知道他们有多向往权势。
陈绍很不喜欢这种人。
耿南仲如此,吴敏也是如此。
他们这种人的脑子里,党争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这些人或许是有才能的,但他们必须是保证所有政敌都死了,或者是彻底被击败了,才会想到利用他们的才智做点正事。
在被毒死之前,陈绍就已经瞧出耿南仲有结党的苗头了,他和魏礼进了汴京之后,对魏礼也没有在西平府时候那般客气。
在很多事上,他已经不再那么配合,不是以定难军的利益为先。
而是要和魏礼斗一斗,争取定难军在汴梁的头把交椅了。
见陈绍没有说话,王寅等了片刻,才继续说道:“大王,还有件事,李纲似乎对咱们越来越不满,和好友一起饮宴时候,经常痛骂大王和定难军。”
陈绍这次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说道:“长此以往,也不是个事,我来让他闭嘴吧。”
对付李纲其实很简单,只需要给蔡京写封信,让蔡京来办就是。
这些人在大宋,和蔡京争了这么多年,战绩简直没眼看。
大宋的新旧两党之争,到了徽宗一朝,完全就是蔡京一个人的虐菜局。
这次李纲回到汴梁,能够坐到如今这个位置上,也是机缘巧合。
他其实是沾了完颜宗望南下的光。
赵桓菜不菜?
说实话,非常的菜!
作为一个皇帝,他懦弱无能,昏招频出,最后丢了中原。
但是单就抗金这个事来说,赵桓算对得起主战派了。
他们做的是一塌糊涂,要不是陈绍出兵,他们在历史上败的那叫一个干脆。
把宋钦宗赵桓,这个铁杆支持他们的官家,逼到让江湖骗子来守城,逼的皇帝亲自去敌营谈判了。
主战派不是没有兵权,也得到了赵桓的鼎力支持,但他们就是打不赢。
陈绍的要求很简单,将他贬出京师,随便赶去哪都行。
至于吴敏,陈绍暂时还懒得理他。
因为吴敏做的这件事,虽然他的动机十分龌龊,但调动起上皇赵佶来,对陈绍来说并非是一件坏事。
他和定难军,都需要赵佶这个人不老实,需要赵佶干出点什么事来。
最好还是针对自己的。
他把事情搞得越大越好,最好是直接针对自己。
到那时候,定难军的举动,就算得上是师出有名了。
是他先动手的,大家都看到了!
我代王陈绍,纯属是受了无妄之灾,被上皇迫害。
我的手下,群情激奋,干出什么事来我可管不住了!(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