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慕尼黑会议
    在苏台德地区的筑垒带中,条顿人发现自己陷入了另一种仿佛大战中凡尔登一般的处境。
    好消息是这次他们拥有了训练有素的装甲部队,能够轻易的盯着守军的火力,摧毁他们的机枪阵地。
    坏消息是波西米亚人也有。
    更糟糕的是,由于北约此时已经进行了总动员,所以在波西米亚条顿人还要面对北约那些训练有素的轻步兵。
    经常当指挥官的朋友们都知道,轻步兵是一种神奇的兵种,在空旷的无掩体地带,这些轻步兵脆弱的就像是一块玻璃,基本上一碰就碎。
    但是如果给这些轻步兵们一点掩体,或者把他们放到复杂地形,那这些轻步兵就会立刻变得硬的要死。
    要是这些轻步兵手里,还有一些反坦克装备的话,好嘛,那这个坚韧度足以让任何发起攻击的部队挠头。
    基本上能做的就只剩下了,炮火覆盖,精准空袭,然后坦克掩护步兵冲。
    这种方式确实能够夺取阵地,不过也有一个小缺陷。
    那就是不仅进展缓慢,同时伤亡还十分巨大。
    尤其是面对苏台德的永备工事的筑垒带,条顿人需要在找到碉堡的火力死角之后,利用他们的八十八毫米高炮方平之后,用火炮像是土木老哥的风锤一样,对着碉堡猛轰。
    等到在碉堡上砸出一个缺口之后,才让战斗工兵带着爆破筒和火焰喷射器去解决问题。
    但是就像是任何攻防战一样,守军自然也不会就这么缩在碉堡中任由条顿人攻击。
    就像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那样,老乔是一个最先搞出成熟装甲进攻战术的人,同时他还是巴黎的保卫者。
    所以时不时的波西米亚的装甲部队,就会突然出现在战场上,对正在硬啃防线的条顿人发起偷袭。
    在空军的掩护下,对着条顿人一阵猛烈输出,将他们的占领进度往后推一截,夺回一些失陷的防线之后转身就走,完全不给条顿人反应过来的机会。
    同时瓦格纳的伞兵部队,也让条顿人十分头疼。
    这些在莱茵兰已经证明过自己战斗力的伞兵们,通常会在晚上搭乘运输机,以连排单位,悄悄的空降到战线后方。
    用一两天摸清楚状况之后,狠狠的偷袭条顿人的高价值目标。
    像是什么后勤补给中心,坦克维修站,或者是运气不太好的指挥部,甚至就连野战医院都被他们袭击了两次。
    当然由于1864年签订的《日内瓦公约》中规定,任何佩戴该标志的医务人员、救护车辆及医疗设施应被视为中立,不得受到攻击。
    所以突袭野战医院的瓦格纳伞兵们,并没有攻击医院中的医疗人员,只是把那些小护士和医生统统打包带走。
    公约只说了,不允许攻击医务人员,没说不能把医疗人员带走吧?
    而且攻击这两所野战医院,也不是伞兵们找不到攻击目标,所以随便找一个目标凑数。
    是因为这两所医院中,有卫队的成员。
    作为一个条顿人聚居区,卫队在苏台德发展了不少合作者。
    在战争爆发之后,这些条顿合作者,在防线后方,很是搞了不少小破坏。
    虽然他们的战斗力与瓦格纳相比,稍微有那么一点差距,不过很多时候,搞破坏并不需要太大的战斗力。
    在运兵车往返的道路上洒上一把钉子,在条顿空军夜间空袭时,往波西米亚的军营中,扔一个燃烧瓶,甚至在军列快要经过时拆掉铁轨。
    以上任何一种方式都能够造成不小的麻烦。
    所以在守卫筑垒带的同时,乔还需要应付这些在搞破坏之前,看起来和平民没有区别的破坏分子。
    不过这些破坏分子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他们大多听从条顿的情报机构,或者是卫队的指挥。
    为了能够更好的指挥这些破坏分子,条顿人也向苏台德地区空投了不少卫队成员,让这些卫队成员组织并训练这些破坏分子。
    而国防军与空军有时候也会为这些破坏分子提供支援,时不时就像是瓦格纳派出伞兵渗透一样,在波西米亚军警清剿那些条顿合作者的时候,条顿空军也会派出轻型飞机,将那些暴露的破坏者抢救回来。
    瓦格纳伞兵针对野战医院的行动,基本上都是冲着这些人去的。
    虽然在军队规模,以及装备数量上条顿人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在战场上条顿人却没有取得太好的战果。
    按照前线指挥官的说法就是“我们取得的土地,刚好够掩埋我们士兵的尸体”。
    就在条顿人在苏台德的筑垒带上撞的头破血流的同时,几乎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片土地上。
    对于条顿人在苏台德筑垒带上撞的头破血流这件事,露西亚军政府虽然嘴上没说,但是却开始怀疑条顿人究竟行不行。
    毕竟露西亚军政府的装备不能说是条顿同款吧,也只能说是完全的换皮。
    现在条顿人在战斗中证明了他们不行的话,那是不是也就意味着我们也不行?
    而作为一群耿直的露西亚人,露西亚军政府在私下开始询问条顿究竟行不行,过去我们说好了,两分旧大陆的,现在你们怎么连一个波西米亚都吃不下,兄弟你究竟行不行啊?
    有人疑惑自然有人狂喜。
    当条顿人一头撞在苏台德的筑垒带上,战事陷入僵局后。
    高卢人开始了狂欢。
    这场战争意味着两件事,首先就是高卢人从1930年开始在边境修建永备工事的选择从现在来看,是正确的。
    虽然有了坦克这种新装备,但是战争的形势与上次大战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进攻方依旧要面对和上次大战相同的处境,他们必须要想办法应付防守方的所有火力,还有糟糕的地形。
    其次是证明了,他们基于上次战争经验所设计的超重坦克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从波西米亚放出的电影中来看,比起条顿的中型坦克来,他们的重型坦克对守军能够造成更大的威胁。
    而高卢人设计的坦克,比条顿的重型坦克的装甲更厚,火炮口径更大。
    在技术上就压了条顿人一头。
    况且条顿人连波西米亚人都打不过,那么面对自己的边境防线,他们还能够捅的动?
    时代终究是变了啊。
    在高卢人狂欢的同时,旗则陷入了一个比较精神分裂的状态。
    面对已经燃起战火的旧大陆,旗政府的想法是,让他们随便打,我们两头吃,照样赢麻。
    但是旗军方与社会的看法却不是如此。
    嗷嗷叫着想要扩军的军方且不提,旗社会上对于这场战争的看法基本上就是。
    乔牛逼,瓦格纳牛逼,必须支持瓦格纳啊!
    为了盟约,能够直接放弃布尼塔尼亚国籍,带着部队就去支援盟友,这是什么?这是现代圣骑士啊!
    尤其是,此时瓦格纳的旗营中,出现了一个让旗疯狂的战斗英雄约翰。
    虽然叫约翰的人很多,但是这个约翰可不是普通的约翰。
    旗营的第二连奉命坚守一处隘口直到部队抵达,二连在隘口遭到了条顿人的猛烈进攻。
    除了条顿空军的骇人轰炸之外,还有两个武装卫队的装甲连与加强给这个装甲连的机械化步兵营的猛烈进攻。
    在条顿人的猛烈攻击下,旗营的二连损失惨重,在开战一个小时之后就损失过半,几乎丧失了战斗能力。
    而就在这种糟糕的状况下,负责守卫机枪阵地的约翰在同一个排的战友们都阵亡之后,一个人操纵两挺机枪以及阵地上遗留的火箭筒,坚守阵地六个小时直到反击的装甲部队抵达。
    这种惊人的战绩,立刻就引起了乔与波西米亚的政府的关注。
    第二天,身上还裹着绷带的约翰,就在全世界的记者面前,由乔与波西米亚政府授予了他瓦格纳与波西米亚的最高勋章。
    同时作为私人奖励,乔还送了约翰一套位于天堂岛的公寓,三室一厅,北山靠海,打开窗就能够看到天堂岛上最大的海滩。
    虽然由于旗营二连当时损失惨重,导致他们没有留下多少这场战斗的音像资料,但是这场盛大的授勋仪式,还是让旗军方和社会都陷入了一种疯狂状态。
    当然这绝对和那套如果卖了之后,约翰这辈子都吃穿不愁的公寓无关,完全是因为约翰在那个隘口的血战证明了,旗人不是一群只会放牛的家伙,拿枪打仗,这件事,我行!
    于是在新闻片播放之后,原本就因为《星球总督》而不再为征兵问题发愁的军队,现在又迎来了一波参军热潮。
    旗的小青年们在看过新闻片后纷纷觉得,不行!这么炫酷的事情,怎么能够少我一个呢?
    于是有人选择去参加旗军队,还有一些等不及的急性子,选择走进了瓦格纳在旗的征兵处。
    与旗和高卢相比,布尼塔尼亚现在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
    本来,卖掉波西米亚是一个基于现实的残酷逻辑。
    有着旧大陆第一陆军的高卢正在复苏,所以布尼塔尼亚本能的想要开始执行大陆均衡政策。
    同时由于波西米亚深处内陆,就算是布尼塔尼亚想要支援,也十分难以将物资与人员送到波西米亚。
    当然波兰德不会拒绝布尼塔尼亚的要求,但是波兰德的中立,是维持大陆局势的重要基石,让波兰德表态退出现在的中立状态会立刻激化大陆局势。
    并且在打完了上次大战之后,已经打空了家底,现在还欠着一屁股的布尼塔尼亚实在是不想再来一次大战了。
    上次大战中,谁还没有一点亲戚朋友,去了旧大陆就再也没有回来。
    在大战结束后的那几年,布尼塔尼亚什么东西卖的最好?
    给那些残疾军人用来掩盖自己缺陷的假手,假腿,假眼睛。
    所以布尼塔尼亚中很多人都不想再打一仗,同时瓦格纳在莱茵兰的失败,也让不少人觉得,他们是挡不住条顿人的。
    既然挡不住,那不如用土地换时间,反正布尼塔尼亚富有四海,恢复起来肯定比条顿人快,再有个几十年的和平那事情就不好说了。
    然而乔起手一个放弃布尼塔尼亚国籍,反手一个苏台德血战,就让布尼塔尼亚现在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
    布尼塔尼亚的战争英雄,一代人的记忆,世界上最出名的布尼塔尼亚人直接放弃了布尼塔尼亚国籍,这让很多人觉得有些不知所措。
    而波西米亚在苏台德地区,顶住了条顿人的攻势。
    虽然条顿人的战线一直在向前推进,但是今天一个村子,明天一个定居点,后天还要反复拉锯一下的推进速度,就算是最嘴硬的人看了,也得承认波西米亚人确实顶住了条顿人的攻势。
    这下情况就彻底尴尬了,没有伦敦的支援,波西米亚与瓦格纳还是守住了苏台德,这是不是证明,伦敦从一开始就可有可无呢?
    于是毫无意外的,原本因为乔放弃布尼塔尼亚国籍,还有不服从伦敦外交政策,而饱受批评的布尼塔尼亚最棒党此时开始了全面的反击。
    在报纸与广播中公开批评伦敦的绥靖政策。
    虽然看起来事情出现了转机,但是亲自带着装甲集群在苏台德到处救火的乔现在实际上压力很大。
    由于国力上的压倒性差距,所以虽然现在看起来战线十分稳定,但是厚厚的伤亡报告,也让乔意识到这种战斗已经开始变得持续性的不可持续。
    虽然在战争正式爆发之后,波西米亚开始了第二轮动员,受到鼓舞的波西米亚人也开始大批拿起武器走上战场。
    让乔手里第一次有了百万大军。
    但是这百万大军中,有大量的部队是无法调动的要塞卫戍部队。
    剩下少数的机动部队,还要在战线上顶着伤亡到处救火。
    如果这些机动部队,被消耗完毕,那么距离防线彻底崩溃的时间就不远了。
    面对这种局面,除了波西米亚政府开始执行工业撤离计划之外,乔开始策划进行一次大规模反击。
    战火一直烧在波西米亚的土地上,这让条顿人感受不到压力。
    但是如果战火燃烧到条顿人的土地上呢?
    这次不再是伞兵快进快出,按照日耳曼尼亚方面的说法是搞蚊子般的袭击,而是带着大部队突入条顿境内占领条顿人的城市,比如位于边境的德累斯顿。
    这会不会对战局造成影响,将那个疯狂的元首逼上谈判桌呢?
    基于这一点,乔开始制定这次反击计划。
    在乔制定计划的同时,元首的压力也很大。
    虽然在发起战争的时候,元首相信自己能够轻松的夺取苏台德,甚至是占领整个波西米亚。
    但是当攻击开始之后,元首才发现,事情和自己想的一点都不一摸一样啊。
    部队一头撞进苏台德地区之后,就像是陷入了泥潭一般。
    即便是精锐的装甲部队,在苏台德山区中的推进速度也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上次大战的堑壕战阶段。
    虽然部队的士气非常旺盛,但是部队的损失让元首多少有些绷不住。
    那些原本准备作为尖刀部队,捅开高卢人防线的装甲部队的大量损失,让元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么继续打下去了。
    再这么打下去,自己是能够获得苏台德地区。
    但是付出的代价绝对是自己不能接受的。
    特么的,乔这个家伙怎么这么难搞。
    面对现在的局面,元首召见了自己的将军们,在大清洗之后,随着王党势力的彻底消散。
    现在的条顿政府与军队中都是元首能够信任的人。
    所以这次元首向自己的将军们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部队在波西米亚的进展不顺,但是波西米亚现在的损失也很大,乔现在肯定打不出来。
    而现在高卢依旧没有进行动员,所以我们是不是能够先在东线停手,然后在西线搞点动静出来?
    面对元首的想法,大部分将军们纷纷表示,元首您这话说的跟说了话似的。
    哦,波西米亚打不下来,转手去打一个高卢,这种想法您是怎么想到的?
    高卢的防线,那可比波西米亚人的防线还要坚固,同时他们的人也更多,还有那些一看就知道很难搞的超重坦克,更别提一旦攻击高卢,布尼塔尼亚肯定会介入。
    布尼塔尼亚介入,到时候伦敦肯定会召回老乔,那时候情况会变成怎么样可就不好说了。
    所以要不然我们还是先……
    将军们说着说着,声音就变得越来越低。
    元首默默地注视着自己的将军们。
    然后元首慢悠悠的表示,将军们我知道你们懂军事,可是你知不知道。
    你看的是地图,可我定的是前途。
    你现在否决的不是方案,而是你自己的前程,我今天下的不是令,可你明天下的是岗,不懂军事的是我,可该学习的是你,你以为你让军队走在安全的道路上,其实是让你自己停在了事业的道路上。
    你现在再想想,你们刚刚是想要说什么来着?
    将军们思考了一下之后纷纷表示,这世界上还有比元首更懂军事的人吗?
    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波西米亚,正是我们发动偷袭的大好时机。
    装甲部队损失惨重,我们现在也正好借口后撤休整,将部队调动到高卢边境。
    已经夺取的苏台德地区,也正好能够加强防御,让轮换过来的二线部队在这里巩固防线,到时候一旦老乔想要进攻,就让老乔在他自己的防线上撞个满脸开。
    真不愧是元首啊,居然在一开始就想到了如此缜密的方案,真是什么都算到了。
    大方向定了,接下来就是一些让将军们自由发挥的无关紧要的细节了。
    然后毫无意外的,这群将军们就再次吵了起来。
    吵起来的原因也很简单。
    由于在历史上条顿与高卢之间经常会有一些小摩擦,所以对于如何攻击高卢,条顿人也有很多的方案。
    比如上次大战之前的施里芬计划就是,用压倒性兵力经低地国家横扫高卢北部,绕开高卢重兵把守的洛林防线,从西北、西、南三面合围巴黎,尔后向东卷击高卢主力后背,争取6–8周内迫使高卢投降,再乘火车回师对付动员较慢的露西亚。
    当然由于一些技术原因,最终导致了这份计划的破产。
    但是这个直接包一个大饺子的计划,也让不少人将上次大战的战败,归咎于当时的司令,没有贯彻这个计划,在计划开始之前,削弱了作为主攻的右翼部分20%的兵力,这才导致战败。
    所以很多将军们觉得,他们应该再次采用这个计划,只要这次加强了右翼,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但就像是达芬奇总有分期,毕加索总有枷锁一样。
    还有人对于这个计划提出了异议,那就是埃理希觉得这个计划放在几十年前,或许是个好计划,但是现在时代变了。
    上次大战已经用过的套路,现在再用一遍,肯定不行。
    毕竟上次大战高卢可没有在边境修筑那条见了鬼的防线,并且低地国家也没有完全将边境要塞化。
    按照这条老路再冲一次,进攻部队肯定会在守军的防线面前耗尽他们的攻击势能。
    这样最好的结果就是比上次大战多撑几年。
    相比之下,在大战末期乔进攻条顿本土的攻击路线,他们完全可以复刻一下。
    从那个谁都不会想到的地方,直接绕过高卢的防线,进入高卢本土,然后靠着速度的优势,在两周之内让部队抵达并占领巴黎。
    对于这条路线,将军们觉得,在理论上存在可能的同时,这个计划还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一旦他们攻击高卢,那么布尼塔尼亚一定会参战。
    上次战争的马恩河奇迹,就是布尼塔尼亚远征军打出来的,现在就算是突破了防线,埃理希准备怎么处理布尼塔尼亚远征军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埃理希表示自己早就想好了,但是这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疲惫的装甲部队必须要获得休整与补充,不能以现在的糟糕状态开始行动。
    对于埃理希的要求,元首表示这还不简单,只需要老夫一通操作,就能够为装甲部队争取到足够的休整时间,还不会让高卢与布尼塔尼亚提前开始动员。
    于是在苏台德战役爆发后的第六周,元首在慕尼黑再次就苏台德问题召开了一次会议,表示战争除了死亡与毁灭之外,不会带来其他的任何东西,所以,让我们谈谈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