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芦淀(求订阅!)
宽阔的河道之上,一艘吃水颇深的货船正破开水面,缓缓前行。
船头处,一袭青袍的陈玄凭栏而立,任由河风拂面,神色放鬆。
距离自白露坊市登船启程,已过去两日。
钱家安排得极为周到,不仅为陈玄单独收拾出了一间清净房间,更派了钱昭飞隨船同行,一应事务皆由他出面打点,省了陈玄许多麻烦。
白日里,他多半就如现在这般站在船头,看两岸青山逶迤而过,看水中云影聚散沉浮;或是与同船之人閒谈几句,听他们说说各地见闻、坊间趣事。
这艘船由钱家承运,僱主是丰国的一个名为“百穀轩”的小宗门,主要运载从嘉禾州各地採购的灵米,以及一些顺道从白露城採买的特產,如窖藏的白露米酒以及新采的灵茶等。
船上人员也因此以百穀轩的弟子为主,皆身著统一的青灰色宗门道袍。带队的是一位练气后期的冯姓修士,其余则都是练气前、中期的修为。
也有几名衣著更为朴素、样式不一的年轻弟子,他们忙碌地穿梭其间,负责打理杂务,看上去似是宗门內的杂役弟子。
这两日,陈玄与那百穀轩负责採买的冯姓修士,也已混熟。两人时常在甲板相遇,偶然聊起各地风物吃食,发现彼此对此道竟都颇有兴致,一个见多识广,一个善於品味,言谈之间,更添几分投缘。
陈玄正望著水面出神,忽听身后传来一道爽朗笑声:“常老弟,又在此偷得浮生半日閒了?”
他尚未回头,一个胖乎乎的身影已凑至身旁,正是百穀轩那位冯姓修士,冯远才。
冯远才顺著陈玄的目光望向远处,语气感慨:“说来真是羡慕常道友你这般逍遥自在,独自一人,无拘无束,天地之大皆可去得。不像冯某,身上总担负宗门的差事,这採买运送看似走动得多,实则条条框框甚多,难得真正的自由啊。”
陈玄闻言,笑道:“冯道友,你这採买之职,经手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灵石,乃是宗门的肥差,不知多少人求之不得。只怕真要与你换,你是千万个不肯的。”
冯远才闻言哈哈一笑,拍了拍圆滚滚的肚子:“常老弟这话倒是实在!不过这差事嘛,也就是混口饭吃,没你说的那么好。”
陈玄转又说道:“冯道友,我估摸著再过一会儿,便该在附近下船了。”
“对了,”他隨即面露几分兴趣,“冯道友常年往返於这条水道,不知对附近这片地界可熟悉?是否有什么值得一游的景致,或是需要特別注意之处?”
冯远才先是愣了一下,讶然道:“这么快便要下船?此处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
他脸上隨即露出些许遗憾之色:“唉,本想与常老弟再多饮几杯,想不到这么快便要分別。”
他略作沉吟,似在回忆,而后说道:“这附近水域平缓,两岸多是凡人村落聚居,灵气稀薄,並无甚值得一看的景致。若说需注意的————倒是听闻近来偶有水匪出没,不过皆是些不成气候的乌合之眾,以老弟的手段,自是挥手可灭,不足掛齿。”
陈玄点点头:“原来如此————”
冯远才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眼睛微亮,补充道:“哦,对了!经老弟这么一提,我倒是想起这附近有个叫芦淀”的地方。虽不是什么灵山秀水,但那淀子周边散居的凡俗村落里,有些土產颇有意思。”
他咂咂嘴,似乎在回味:“尤其是一种用淀子里散养麻鸭所產的鸭蛋醃製的咸鸭蛋,蛋黄红得流油,佐粥或下酒都是一绝。还有那淀子里现捞的杂鱼,熬成一锅奶白色的鲜汤,撒上些野葱,那叫一个香!老弟若是不急著赶路,倒不妨去寻个乾净的村店尝尝鲜,体验一下这凡俗间的滋味。”
陈玄闻言,心中微微一动,他此行的目的地,正是这芦淀。
他见冯远才说起吃食时那般眉飞色舞的模样,不由觉得有些好笑。不知是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发觉此地修士似乎颇懂得张弛之道,於修炼之余,亦不忘品味人间烟火,活得颇为通透自在。
他笑了笑,从储物袋中取出两壶以黄泥仔细封口的酒罈,说道:“我这儿正好有两壶在白露城附近村落收购的农家自酿窖藏白露酒,据说足足埋了二十年,是难得的陈酿。特赠与道友,或可助道友在舟车劳顿之余,稍解乏闷。”
冯远才一见那泥封老旧的酒罈,眼中顿时放出光来,搓了搓手,毫不客气地接了过去,哈哈笑道:“哎哟,常老弟真是有心了!这等好物可遇不可求,我便厚顏收下了!多谢,多谢!”
二人又站在船头閒谈片刻。
陈玄估摸著时辰差不多了,便拱手与冯远才作別,转身去寻了钱昭飞,只道自己准备下船。
钱昭飞早已得了吩咐,並不多问,只点头道:“道友保重。”
陈玄身形微动,悄然掠出,稳稳落在数丈之外的河岸,很快便消失在茂密的草木之后。
芦苇盪一望无际,青翠的芦苇层层叠叠。风过时,苇浪起伏,发出沙沙声响。
恰在此时,一叶乌篷小船自苇丛遮掩的河道拐角处缓缓转出。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湿漉漉的船篙,正一起一落,有力地撑入水底,推著小船平稳地向前滑行。
船头站著一位汉子,头戴一顶破了边的旧斗笠,身披蓑衣,正埋头撑船。
乌篷船的船篷略显低矮,篷顶堆著些渔网,船尾则放著鱼篓,显得颇为简陋。
他正撑著篙,忽听一旁近岸的茂密芦苇丛中传来一阵窸窣响动。
汉子面色陡然一紧,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恼火事,眉头拧起,低声骂了句:“瘟鸭子!又把蛋下到这野地里来————”
他这里散养的鸭子总是不回窝下蛋,村里向来有规矩,不拾別家鸭蛋。可近来不知从哪来了些外乡人,专干这偷鸡摸狗的勾当,没少让他这样靠鸭蛋换油盐的人家气愤。
他当即用船篙稳住小船,反手抄起脚边一柄明晃晃的鱼叉,朝著那发出声响的芦苇丛厉声喝道:“哪个躲在那里偷蛋?给我滚出来!”
只见那芦苇丛一阵晃动,一个身影从中钻了出来。
来人约莫三十上下年纪,身上的华贵锦袍已被芦苇叶划开了好几道口子,沾满泥点和水渍。
他面容略显风尘之色,目光却沉静。
他朝船上的汉子拱了拱手,带著一丝无奈苦笑:“这位兄弟请了,在下並非偷蛋贼。实是前日所乘商船不幸在附近水域倾覆,侥倖得脱,却在这芦苇盪中迷失了方向。方才听到水声,这才循声过来,想问问出路。”
宽阔的河道之上,一艘吃水颇深的货船正破开水面,缓缓前行。
船头处,一袭青袍的陈玄凭栏而立,任由河风拂面,神色放鬆。
距离自白露坊市登船启程,已过去两日。
钱家安排得极为周到,不仅为陈玄单独收拾出了一间清净房间,更派了钱昭飞隨船同行,一应事务皆由他出面打点,省了陈玄许多麻烦。
白日里,他多半就如现在这般站在船头,看两岸青山逶迤而过,看水中云影聚散沉浮;或是与同船之人閒谈几句,听他们说说各地见闻、坊间趣事。
这艘船由钱家承运,僱主是丰国的一个名为“百穀轩”的小宗门,主要运载从嘉禾州各地採购的灵米,以及一些顺道从白露城採买的特產,如窖藏的白露米酒以及新采的灵茶等。
船上人员也因此以百穀轩的弟子为主,皆身著统一的青灰色宗门道袍。带队的是一位练气后期的冯姓修士,其余则都是练气前、中期的修为。
也有几名衣著更为朴素、样式不一的年轻弟子,他们忙碌地穿梭其间,负责打理杂务,看上去似是宗门內的杂役弟子。
这两日,陈玄与那百穀轩负责採买的冯姓修士,也已混熟。两人时常在甲板相遇,偶然聊起各地风物吃食,发现彼此对此道竟都颇有兴致,一个见多识广,一个善於品味,言谈之间,更添几分投缘。
陈玄正望著水面出神,忽听身后传来一道爽朗笑声:“常老弟,又在此偷得浮生半日閒了?”
他尚未回头,一个胖乎乎的身影已凑至身旁,正是百穀轩那位冯姓修士,冯远才。
冯远才顺著陈玄的目光望向远处,语气感慨:“说来真是羡慕常道友你这般逍遥自在,独自一人,无拘无束,天地之大皆可去得。不像冯某,身上总担负宗门的差事,这採买运送看似走动得多,实则条条框框甚多,难得真正的自由啊。”
陈玄闻言,笑道:“冯道友,你这採买之职,经手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灵石,乃是宗门的肥差,不知多少人求之不得。只怕真要与你换,你是千万个不肯的。”
冯远才闻言哈哈一笑,拍了拍圆滚滚的肚子:“常老弟这话倒是实在!不过这差事嘛,也就是混口饭吃,没你说的那么好。”
陈玄转又说道:“冯道友,我估摸著再过一会儿,便该在附近下船了。”
“对了,”他隨即面露几分兴趣,“冯道友常年往返於这条水道,不知对附近这片地界可熟悉?是否有什么值得一游的景致,或是需要特別注意之处?”
冯远才先是愣了一下,讶然道:“这么快便要下船?此处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
他脸上隨即露出些许遗憾之色:“唉,本想与常老弟再多饮几杯,想不到这么快便要分別。”
他略作沉吟,似在回忆,而后说道:“这附近水域平缓,两岸多是凡人村落聚居,灵气稀薄,並无甚值得一看的景致。若说需注意的————倒是听闻近来偶有水匪出没,不过皆是些不成气候的乌合之眾,以老弟的手段,自是挥手可灭,不足掛齿。”
陈玄点点头:“原来如此————”
冯远才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眼睛微亮,补充道:“哦,对了!经老弟这么一提,我倒是想起这附近有个叫芦淀”的地方。虽不是什么灵山秀水,但那淀子周边散居的凡俗村落里,有些土產颇有意思。”
他咂咂嘴,似乎在回味:“尤其是一种用淀子里散养麻鸭所產的鸭蛋醃製的咸鸭蛋,蛋黄红得流油,佐粥或下酒都是一绝。还有那淀子里现捞的杂鱼,熬成一锅奶白色的鲜汤,撒上些野葱,那叫一个香!老弟若是不急著赶路,倒不妨去寻个乾净的村店尝尝鲜,体验一下这凡俗间的滋味。”
陈玄闻言,心中微微一动,他此行的目的地,正是这芦淀。
他见冯远才说起吃食时那般眉飞色舞的模样,不由觉得有些好笑。不知是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发觉此地修士似乎颇懂得张弛之道,於修炼之余,亦不忘品味人间烟火,活得颇为通透自在。
他笑了笑,从储物袋中取出两壶以黄泥仔细封口的酒罈,说道:“我这儿正好有两壶在白露城附近村落收购的农家自酿窖藏白露酒,据说足足埋了二十年,是难得的陈酿。特赠与道友,或可助道友在舟车劳顿之余,稍解乏闷。”
冯远才一见那泥封老旧的酒罈,眼中顿时放出光来,搓了搓手,毫不客气地接了过去,哈哈笑道:“哎哟,常老弟真是有心了!这等好物可遇不可求,我便厚顏收下了!多谢,多谢!”
二人又站在船头閒谈片刻。
陈玄估摸著时辰差不多了,便拱手与冯远才作別,转身去寻了钱昭飞,只道自己准备下船。
钱昭飞早已得了吩咐,並不多问,只点头道:“道友保重。”
陈玄身形微动,悄然掠出,稳稳落在数丈之外的河岸,很快便消失在茂密的草木之后。
芦苇盪一望无际,青翠的芦苇层层叠叠。风过时,苇浪起伏,发出沙沙声响。
恰在此时,一叶乌篷小船自苇丛遮掩的河道拐角处缓缓转出。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湿漉漉的船篙,正一起一落,有力地撑入水底,推著小船平稳地向前滑行。
船头站著一位汉子,头戴一顶破了边的旧斗笠,身披蓑衣,正埋头撑船。
乌篷船的船篷略显低矮,篷顶堆著些渔网,船尾则放著鱼篓,显得颇为简陋。
他正撑著篙,忽听一旁近岸的茂密芦苇丛中传来一阵窸窣响动。
汉子面色陡然一紧,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恼火事,眉头拧起,低声骂了句:“瘟鸭子!又把蛋下到这野地里来————”
他这里散养的鸭子总是不回窝下蛋,村里向来有规矩,不拾別家鸭蛋。可近来不知从哪来了些外乡人,专干这偷鸡摸狗的勾当,没少让他这样靠鸭蛋换油盐的人家气愤。
他当即用船篙稳住小船,反手抄起脚边一柄明晃晃的鱼叉,朝著那发出声响的芦苇丛厉声喝道:“哪个躲在那里偷蛋?给我滚出来!”
只见那芦苇丛一阵晃动,一个身影从中钻了出来。
来人约莫三十上下年纪,身上的华贵锦袍已被芦苇叶划开了好几道口子,沾满泥点和水渍。
他面容略显风尘之色,目光却沉静。
他朝船上的汉子拱了拱手,带著一丝无奈苦笑:“这位兄弟请了,在下並非偷蛋贼。实是前日所乘商船不幸在附近水域倾覆,侥倖得脱,却在这芦苇盪中迷失了方向。方才听到水声,这才循声过来,想问问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