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上前,展开军报,当朝宣读。
“大王陛下,臣蒙武顿首以拜:
攻赵之战,臣与王翦將军分屯陘口、铜鞮,与李牧三万赵军对峙数月。
牧凭井陘天险,固守疲敌,滴水不漏,臣等苦寻破绽而不得,皆以为此役必迁延日久。
忽闻急报:赵將军诚疾袭番吾,三日下邯郸,俘赵王迁!
臣骤知赵都已破,料李牧必弃井陘,退保代郡以图苟延。
遂引兵衔尾追击,欲拖其脚步,待將军北上合歼。
不意李牧狡黠,竟於狼牙谷设伏,布精锐弓手於谷上,藏骑兵於两翼,以雁形盾阵为饵,诱臣入瓮。
及臣部深入谷中,伏兵四起,箭落如雨,赵军精锐环伺,阵脚几溃。
臣率部死战,然李牧亲挥镇岳剑冲阵,司马尚协攻左右,臣已陷绝境,腰脊欲断,令旗將折,当此千钧一髮,忽闻弦鸣裂空,司马尚中箭毙亡!
臣惊见一箭穿喉,再箭震李牧剑势,七箭破其甲而不伤要害,皆自千步外而至,实非人力所能及。
秦军识此“阎王令”,知是赵將军诚至,士气大振。
俄而血衣军红旗如燎原火,席捲谷口。
將军跃马入阵,大戟挥处,罡风成龙捲,摧枯拉朽,一戟屠赵军精锐百人,断肢飞血,尸积如山。
李牧持剑欲抗,將军徒手夺其镇岳,扼其颈如提稚子。
既擒李牧,赵將军不急於诛,乃出赵王偽詔,斥其“拥兵自重、私通秦国”,復掷赵国令官为证,言郭开已伏诛於邯郸大牢。
牧观詔览证,知赵王昏聵、国祚已尽,昔日忠志顿溃,嘆“大势已去”,遂降。
自將军诚北上,三日下邯郸俘赵王,星夜驰援番吾,復疾驰狼牙谷解臣之困,以诡道破李牧忠节、降其部眾,更灭胡刀风骑、斩公子嘉。
凡七日內,尽定赵境三十七城,拓地千里,斩敌首十三万,降者八万。
如今已率血衣军,再次北上,疾袭代郡。
其勇可裂地,其智可摧心,真乃大秦之锋刃,诸国之震怖!
今李牧一部尽平,皆赖將军神威,其功当冠三军。
伏乞陛下圣鉴,厚赏其功,以彰天威。”
当最后一道声音落下,大殿之中已是一片鸦雀无声。
群臣失神,惊疑不定。
“千步之外,箭毙敌將……”
“一戟之威,屠灭百人……”
“这可真是,这可真是……”
有老將挠著头,想要说些什么来表示讚嘆,奈何文化不多,真是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什么东西来。
“李牧乃赵国之脊樑,其用兵如磐石难撼。
正因此人镇守,我大秦才多年没有攻下赵国。
如今上將军一战定之,不但败其精锐,还能摧其忠勇,使其降服於秦,真乃智勇无双!”
“赵將军不但大败李牧一部,还北上代郡,这是要將赵国最后的跟脚也全部斩尽!”
“如此破竹之势,当真骇人!”
“秦有此將,何愁天下不定?“
“臣曾掌粮秣,深知赵地崎嶇,用兵不易。
將军率万余血衣军,竟如摧枯拉朽,斩十三万、降八万,拓地千里而兵损不过千!
此等军功,恐非『爵禄』可偿,当铭於金石,传之后世!“
宗正贏傒则是说道,“我大秦自襄公立国,数百年征伐,未闻有此等神將!
单骑解番吾之围,七日尽吞赵国,此乃天授陛下之勇將,助我嬴氏定鼎六合!
当速请陛下亲至邯郸,以將军之功祭告列祖!“
眾大臣都观察著嬴政的反应。
赵诚是秦之利刃,无双国柱一事,已经没有人怀疑。
大家也都知道嬴政很是重视赵诚,在昌平君拿著通敌密信质疑之时,陛下依然对其深信不疑,仍旧將血衣军交付给赵诚,让赵诚疾袭邯郸。
可见其对赵诚之信任。
但今时不同往日,赵诚表现出来的力量太强大了,且威势过盛。
不论是军中威望,还是实力,亦或者是这等军功,都恐怕会受到嬴政忌惮。
此事以李斯了解最为深刻,他甚至嬴政经过吕不韦时期之后,对於大权旁落的忌惮之心。
在嬴政亲自掌权之后,不但將调兵职权调整为虎符调兵,將军事权力尽掌於手。
还將丞相等职位的权力分化开来。
更是每日亲自处理大部分的政务。
这全都源自於当初吕不韦掌管大权时期的后遗症。
所以,他太清楚嬴政对於大权旁落的忌惮之心。
此时六国未定,然赵诚之功,已经冠绝当代。
李牧已经在想著,如果嬴政露出一丝忌惮之意,或者对其暗示,自己將如何寻机压制赵诚的军功爵位了。
而亦如他所想,对於诸臣的提议和惊嘆,嬴政只是摆了摆手,面无表情道,“此战未尽,封赏之事,容后再议。”
群臣面面相覷,似乎都隱隱意识到了什么。
殊不知,嬴政亦是强力忍耐,才没有露出笑意来。
连宗正都表示,赵诚乃天授大秦之勇將,未来此子回归宗族,还有何人敢拦?
退朝之后。
嬴政立於大殿丹陛之上,长目北眺。
似已穿透千里尘烟,望见那玄氅翻飞的魁影正於乱军之中横戟跃马,裂地崩山。
他终於露出意气飞扬的笑容来,意气如长虹贯日。
长目之中,有著欣慰汹涌,更有雄心万千。
吾儿驍勇,锐不可当!
此战之后,寡人可封你为伦侯,以此赫赫战功,告慰列祖列宗!
最初之时,他最初只想著,只待赵诚勇猛杀伐,以军功躋身一流贵族后,便顶住宗族与群臣压力,令其回归宗族。
可此刻望著北疆烽烟的方向,这份念想竟已觉不足。
要等。
要等你踏平六国,杀穿军功二十等,以绝世之功爵拜彻侯!
届时,孤要你以冠盖寰宇之势,横压万古之態,堂堂正正归我嬴氏宗族!
要叫这满朝文武俯首,叫这宗族亲贵噤声,叫这天下黔首嘆服。
孤要看,你亲手打下这万里江山、永世基业。
待將这煌煌天下交到你手中那日。
四海八荒,谁敢置喙半句?
“大王陛下,臣蒙武顿首以拜:
攻赵之战,臣与王翦將军分屯陘口、铜鞮,与李牧三万赵军对峙数月。
牧凭井陘天险,固守疲敌,滴水不漏,臣等苦寻破绽而不得,皆以为此役必迁延日久。
忽闻急报:赵將军诚疾袭番吾,三日下邯郸,俘赵王迁!
臣骤知赵都已破,料李牧必弃井陘,退保代郡以图苟延。
遂引兵衔尾追击,欲拖其脚步,待將军北上合歼。
不意李牧狡黠,竟於狼牙谷设伏,布精锐弓手於谷上,藏骑兵於两翼,以雁形盾阵为饵,诱臣入瓮。
及臣部深入谷中,伏兵四起,箭落如雨,赵军精锐环伺,阵脚几溃。
臣率部死战,然李牧亲挥镇岳剑冲阵,司马尚协攻左右,臣已陷绝境,腰脊欲断,令旗將折,当此千钧一髮,忽闻弦鸣裂空,司马尚中箭毙亡!
臣惊见一箭穿喉,再箭震李牧剑势,七箭破其甲而不伤要害,皆自千步外而至,实非人力所能及。
秦军识此“阎王令”,知是赵將军诚至,士气大振。
俄而血衣军红旗如燎原火,席捲谷口。
將军跃马入阵,大戟挥处,罡风成龙捲,摧枯拉朽,一戟屠赵军精锐百人,断肢飞血,尸积如山。
李牧持剑欲抗,將军徒手夺其镇岳,扼其颈如提稚子。
既擒李牧,赵將军不急於诛,乃出赵王偽詔,斥其“拥兵自重、私通秦国”,復掷赵国令官为证,言郭开已伏诛於邯郸大牢。
牧观詔览证,知赵王昏聵、国祚已尽,昔日忠志顿溃,嘆“大势已去”,遂降。
自將军诚北上,三日下邯郸俘赵王,星夜驰援番吾,復疾驰狼牙谷解臣之困,以诡道破李牧忠节、降其部眾,更灭胡刀风骑、斩公子嘉。
凡七日內,尽定赵境三十七城,拓地千里,斩敌首十三万,降者八万。
如今已率血衣军,再次北上,疾袭代郡。
其勇可裂地,其智可摧心,真乃大秦之锋刃,诸国之震怖!
今李牧一部尽平,皆赖將军神威,其功当冠三军。
伏乞陛下圣鉴,厚赏其功,以彰天威。”
当最后一道声音落下,大殿之中已是一片鸦雀无声。
群臣失神,惊疑不定。
“千步之外,箭毙敌將……”
“一戟之威,屠灭百人……”
“这可真是,这可真是……”
有老將挠著头,想要说些什么来表示讚嘆,奈何文化不多,真是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什么东西来。
“李牧乃赵国之脊樑,其用兵如磐石难撼。
正因此人镇守,我大秦才多年没有攻下赵国。
如今上將军一战定之,不但败其精锐,还能摧其忠勇,使其降服於秦,真乃智勇无双!”
“赵將军不但大败李牧一部,还北上代郡,这是要將赵国最后的跟脚也全部斩尽!”
“如此破竹之势,当真骇人!”
“秦有此將,何愁天下不定?“
“臣曾掌粮秣,深知赵地崎嶇,用兵不易。
將军率万余血衣军,竟如摧枯拉朽,斩十三万、降八万,拓地千里而兵损不过千!
此等军功,恐非『爵禄』可偿,当铭於金石,传之后世!“
宗正贏傒则是说道,“我大秦自襄公立国,数百年征伐,未闻有此等神將!
单骑解番吾之围,七日尽吞赵国,此乃天授陛下之勇將,助我嬴氏定鼎六合!
当速请陛下亲至邯郸,以將军之功祭告列祖!“
眾大臣都观察著嬴政的反应。
赵诚是秦之利刃,无双国柱一事,已经没有人怀疑。
大家也都知道嬴政很是重视赵诚,在昌平君拿著通敌密信质疑之时,陛下依然对其深信不疑,仍旧將血衣军交付给赵诚,让赵诚疾袭邯郸。
可见其对赵诚之信任。
但今时不同往日,赵诚表现出来的力量太强大了,且威势过盛。
不论是军中威望,还是实力,亦或者是这等军功,都恐怕会受到嬴政忌惮。
此事以李斯了解最为深刻,他甚至嬴政经过吕不韦时期之后,对於大权旁落的忌惮之心。
在嬴政亲自掌权之后,不但將调兵职权调整为虎符调兵,將军事权力尽掌於手。
还將丞相等职位的权力分化开来。
更是每日亲自处理大部分的政务。
这全都源自於当初吕不韦掌管大权时期的后遗症。
所以,他太清楚嬴政对於大权旁落的忌惮之心。
此时六国未定,然赵诚之功,已经冠绝当代。
李牧已经在想著,如果嬴政露出一丝忌惮之意,或者对其暗示,自己將如何寻机压制赵诚的军功爵位了。
而亦如他所想,对於诸臣的提议和惊嘆,嬴政只是摆了摆手,面无表情道,“此战未尽,封赏之事,容后再议。”
群臣面面相覷,似乎都隱隱意识到了什么。
殊不知,嬴政亦是强力忍耐,才没有露出笑意来。
连宗正都表示,赵诚乃天授大秦之勇將,未来此子回归宗族,还有何人敢拦?
退朝之后。
嬴政立於大殿丹陛之上,长目北眺。
似已穿透千里尘烟,望见那玄氅翻飞的魁影正於乱军之中横戟跃马,裂地崩山。
他终於露出意气飞扬的笑容来,意气如长虹贯日。
长目之中,有著欣慰汹涌,更有雄心万千。
吾儿驍勇,锐不可当!
此战之后,寡人可封你为伦侯,以此赫赫战功,告慰列祖列宗!
最初之时,他最初只想著,只待赵诚勇猛杀伐,以军功躋身一流贵族后,便顶住宗族与群臣压力,令其回归宗族。
可此刻望著北疆烽烟的方向,这份念想竟已觉不足。
要等。
要等你踏平六国,杀穿军功二十等,以绝世之功爵拜彻侯!
届时,孤要你以冠盖寰宇之势,横压万古之態,堂堂正正归我嬴氏宗族!
要叫这满朝文武俯首,叫这宗族亲贵噤声,叫这天下黔首嘆服。
孤要看,你亲手打下这万里江山、永世基业。
待將这煌煌天下交到你手中那日。
四海八荒,谁敢置喙半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