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豪看著林斌,缓缓吐出了两个字。
    “海鰻!”
    此话一出,一旁的张建春倒吸一口凉气。
    他早就预料到,这次的订单不简单。
    可没想到,陆豪张口就要海鰻这种鱼。
    海鰻,又称鰻鱼,身体延长,锥形的鱼头,鱼体趋於圆柱形,体表无鳞,背鰭、臀鰭、尾鰭发达並且相互连接,在水下游速极快,属於性格凶猛的肉食鱼。
    主要以虾蟹和小型鱼类为食!
    他们沿海地区的海鰻,只有两种,一种叫白鰻,又称倭国鰻鱺,单条体重能达到二到四斤不等,少数个头大的能达到六斤以上。
    这种鰻鱼属於高档海鲜,价格非常昂贵。
    另一种则叫星鰻,俗称康吉鰻,因为表皮有细小的星点而得名,相比於白鰻,体型更小,单条一斤到两斤。
    价格相对要低,属於县城居民日常的消费品。
    虽然陆豪没说是要哪种,但大概率是白鰻。
    要只是星鰻的话,不值得陆豪亲自跑来一趟。
    林斌闻言微微抽了一口烟,脑袋里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上一世,江清雪死后,他消沉一段时间后,意识到想致富的第一件事,就是离开家乡。
    当时,他用仅剩的一点钱,流落到了沙洲市里,靠著在码头搬鱼获,赚点伙食费。
    在此期间,他就听到了一条本地的“笑话”。
    讲的就是沙洲市新建的冷冻厂,才开业一个月,就倒闭了。
    这对於寻常百姓来说,绝对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以现在双轨制的导向下,沙洲市冷冻厂属於绝对的铁饭碗,竟然一个月就倒闭了。
    对於这个年代的人来说,绝对是天大的笑话。
    后来他发达之后,偶然想起这件事,才看出了问题所在。
    在现在的时代下,国內正处於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国內急需要外匯储备,用来进口工业设备、先进技术和能源。
    “国家需要”,自然就成了各地区国营企业和政府的核心考核指標。
    沙洲市本来就沿海,作为外贸的前沿站,创匯是唯一的使命。
    沙洲冷冻加工厂应运而生,目標就是为了出口服务。
    像沙洲冷冻加工厂之类的厂子,绝大多数都是由地方財政扶持投建。
    要是不能创造外匯收益,工厂不仅会被收回补贴,甚至会直接关停!
    他要是没记错的话,这个时候,沙洲冷冻加工厂应该是刚成立,而成立的第一笔订单,就是导致工厂最后倒闭的原因。
    五吨倭国海鰻订单!
    不同於其他国外订单,所订购的冷冻鱼,比如常见的带鱼和鯧鱼,每顿收购价仅在百元。
    倭国的鰻鱼订单,对於国內来说,属於高附加值创匯!
    收购价格是普通鱼的三倍。
    对於沙洲冷冻加工厂的领导来说,只要能完成这笔订单,不光能靠著外匯收入,填补建厂初期的投入,还能帮助市里完成年度创匯指標。
    最后因为这笔订单,还能获得外贸局的政策倾斜。
    创匯即生存,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这个年代,沿海国营企业的缩影。
    除此之外,这笔订单,对於沙洲冷冻加工厂,不止是救命钱,还是入场券!
    作为一家刚建成的新厂,首先面临的就是无资源、无技术、无市场的三重困境。
    常言道,凡事开头三脚都是最难踹的。
    倭国的鰻鱼订单,恰恰是沙洲冷冻加工厂打开市场的唯一机会。
    更何况,目前国內的外贸份额是链式的,水產加工业的配额,是需要靠“业绩积累”的。
    必须要完成目前的订单,外贸局才会给你派遣下批次的出口额度。
    从他的角度看来,配额就相当於企业的“长期饭票。”
    有了配额才能持续接倭国订单,赚了钱,工厂才能继续生產。
    可要是失去了配额,刚投入的新厂就会面临无单可做的死局。
    以上这些问题,让沙洲冷冻加工厂不得不接下订单,可接下订单后,他们就发现,本地的渔队,根本钓不上来!
    钓不上来,一部分是捕捞能力不足,另一部分是渔期不到的问题。
    最终冷冻加工厂,没有按时按量交付鰻鱼,光违约金就赔偿了倭国商社一万五千块钱!
    再加上现在倭国对於国內的渔业供应商,信任本身就不高,因为这件事直接导致信任危机,工厂被列入的黑名单,外贸局直接收回了全部的配额。
    最后只坚持了一个月,这个新厂就破產了,也就沦为了大家嘴里的笑话!
    想清楚这些,林斌不禁不满的点了一根烟。
    今天要不是陆豪主动提起来,他还真想不起这件事。
    算一算日子,这笔鰻鱼订单,就是上一世导致沙洲冷冻加工厂倒闭的订单!
    “陆总,白鰻要多少吨?”
    陆豪沉吟片刻道:“暂时是五吨。”
    “但时间比较匆忙,只有一周时间。”
    此话一出,张建春不禁轻嘆了一口气,伸手摸起林斌放在桌上的烟盒,自顾自点了一根烟。
    一周,五吨白鰻。
    白鰻要是那么好捞,价格就不至於这么贵了!
    在捕鱼的院子里,针对捕捞白鰻的难度,有三点总结。
    找不准、捕不多、存不住!
    想要捕捞白鰻,必须要到远海去,还要是水深达到五十到八十米的深海泥沙层。
    远海海域没有地標参考,再加上探鱼设备不够先进,仅凭经验判断的话,几乎是百分之百碰不到鰻鱼棲息区。
    鰻鱼只会在大潮夜上浮觅食,他心里大概统计过,去年一年没有下雨的大潮夜,不超过十天。
    何况远海极其容易突发四级以上的大风,运气稍微差一点,就会错过渔汛窗口期。
    哪怕运气足够好,解决了找不准的问题,还有捕不多、存不住的问题。
    捕捞鰻鱼,不同於其他鱼获,只能靠钓,不能靠捞或者网。
    即便是钓,普通渔具也不好办,白鰻体重大,挣扎力道更大,市场上主流的普通线根本钓不上来,咬鉤就得断。
    再加上白鰻对饵料要求非常高,必须要活饵,市场上鲜活的小杂鱼,存活时间只有十二个小时,想要钓五吨白鰻,所需要巨量的饵料,如何保存饵料是个问题。
    最后就是存不住,白鰻体表粘液容易滋生细菌,哪怕及时冲洗,铺冰保鲜,寻常保鲜手段八个小时候,鱼获也会变质腐烂。
    光凭这三点,就足以劝退绝大部分渔业公司和散户渔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