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寒门计划
    李祺望著財政会议的这一幕,也不禁有些感慨,他对大明的那幅蓝图,一一在李显穆手中变成了现实。
    现代国家的治理模式比古代先进了太多,其中在財政制度上就有极大区別,预算制度对於一个国家而言,至关重要。
    这实际上是对钱的管控,现在还仅仅是管控国库和六部,有朝一日,这项制度必然將管控大明王朝一切的钱。
    而谁控制了钱,谁就控制了一半的帝国!
    无知者无畏。
    李祺心中只有这么一个想法。
    这么一项对皇帝和官员权力束缚极大的制度,竟然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得到了通过。
    大概皇帝是觉得,所有预算都要通过他点头,这大大增加了他的权力,可一切馈赠,都早已在暗中標註了价格。
    一旦皇帝弱势,这项权力被臣子夺走,想要拿回来可就不容易了。
    自己这个儿子,现在每一项给皇帝加的权力,最终目的都是往自己身上揽权。
    永乐十五年后的大明年终財政会议都比较和平,因为这三年大明风调雨顺,外部又有白银输入,財政可以说相当的宽裕。
    兜里有钱,其他问题也就不算什么。
    会议开到中午时,宫人送上了宫中的膳食,接著又是一下午,直到傍晚时分,太阳开始西落时,眾人才离宫。
    朱棣指著出宫的眾人,对朱高炽和朱瞻基二人道:“为皇帝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这些能做事的大臣。
    朕的六部尚书,以及那些內阁中英才,以后都留给你们。”
    六部尚书如何不敢说,但內阁英才,未来必是一片坦途。
    ……
    往宫外走时,杨荣凑过来问道:“明达,你方才在殿中说的预算制度没那么简单吧。”
    李显穆瞧了杨荣一眼,杨荣一向是急智多谋而闻名,这件事果然瞒不住他,笑著低声道:“预算制度是一张网,把全天下人都网在里面,包括你和我,以及……”
    李显穆抬手指了指上面。
    杨荣顿时一惊,而后又钦佩道:“不愧是你,所思所想都是天下,真是佩服。”
    “这还只是个开始而已。”李显穆轻轻吐出一口气,在寒冷的冬日中冻成了一股白气,“既然做了这个户部尚书,自然要为大明財政做些事。
    只可惜现在很多事都不能做而已,陛下不会同意的。”
    “我有时候可真害怕你是王安石。”杨荣半开玩笑、半认真道。
    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一蹶不振,就像是一个重病的病人被上了虎狼之药,直接半身不遂了。
    古代深以为戒。
    李显穆笑道:“放心吧,我不会是王安石,只会是商鞅。”
    商鞅虽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他变法成功让秦国一统六国,在变法这方面,商鞅才是最受推崇的人物。
    二人说话间,郑欢也走上前来,“明达,你先前说有事要同我说,不知是何事。”
    见郑欢过来,李显穆顿时郑重正色道:“仲復,移步公主府。”
    郑欢心中更是好奇,这到底是何事,竟然还需要专门去公主府说,但还是回道:“行,那就同往。”
    ……
    临安公主府。
    观雪阁中。
    这是公主府中一间专门用来赏雪的阁楼,从窗户向外看去,恰好能看到寒梅绽放,亦有亭台楼阁,一幅江南风光,落下了雪后,颇有一番意趣。
    李显穆、郑欢、杨荣等几人坐在观雪阁中,围著火炉温酒。
    此情此景,让李显穆想起了当初父亲还在的时候,也是每次都叫上三两好友,温酒以畅谈国事。
    当真是代代如此,不曾有什么变化。
    “此事其实早在数月之前,我就和陛下提过,陛下的意思是,不支持也不反对,全凭我们自己去做。”
    李显穆放下手中酒杯,对几人正声,而后便將当初在皇帝那里说过的將科举名额向寒门偏向的想法道出。
    郑欢知道李显穆为何要找自己了,皇帝如果不管这件事,那作为礼部尚书,他在这件事上发言权最大。
    若是他愿意襄助李显穆,这件事的胜算就会大几成。
    可几人都被李显穆这番话震惊到了,自古以来虽说都对寒门颇为同情,可直接把科举名额偏向过去,这太让人震惊了,甚至……
    “这不公平吧。”郑欢失声道:“现在分省考生就已经让江南地区的考生颇为不满了,江南地区的录取率极低,简直是困难模式,现在又要把名额分给那些寒门子弟,这不是直接就炸了,一定会被群起而反对。”
    杨荣本也这般想,可转瞬又想到了些什么,沉吟起来,“明达的意思难道是在省內各自分名额?”
    “省內?”郑欢从震惊中缓缓回过神来,“若是省內的话,每个省分出三四个名额,可能影响不会很大。
    但也不简单,寒门子弟是否是真寒门,当初汉朝的时候,就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別居的事情,我大明朝难道就能够脱俗吗?
    若是这些给寒门子弟的名额,反而被豪门子弟霸占,那又该怎么办?”
    作为一部尚书,郑欢自然也不是吃素的,立刻就说到了这项政策的痛点。
    在现代社会的监督下,都有无数冒充贫苦户的,更何况是监管不到位的大明朝呢?
    杨荣也微微皱起眉头,“一个寒门子弟中举后,很快就会富裕起来,若是发现的晚,那到时候就难查他到底是何时发跡了。”
    李显穆斩钉截铁的说道:“这些问题都能够解决,但为寒门子弟开一条路,却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监督难以到位,就加大惩罚,如果这项政策实行,由各省学道按照层级,下放到府、县之中,让他们往上推荐,若是有人冒充,则按照科举舞弊判处。
    官府管控不及的话,允许士子相告,他们总不可能把所有前来考试的士子都捂住嘴。
    他们若是为了举人的名额而冒著杀头的风险,那便杀之。”
    按照科举舞弊来惩罚的话,郑欢等人深深皱起了眉头,杨荣却听到了另外一点,“举人名额?不是进士吗?”
    郑欢也瞬间抬起头来,举人?
    “举人就够改变命运了。”李显穆淡淡道:“进士都是真正的国家栋樑,等到他们中了举,自然就有钱財再供自己读书。
    如果有了请名师的情况下,十年之內还中不了进士,那说明他不是我们要寻找的天才。”
    “妙啊!”杨荣没忍住拍手称讚。
    这个寒门计划的真正目的有两个,一则是给寒门子弟开一条路出来,让他们有希望向上爬,二则是把那些有天赋却请不起名师的寒门天才筛选出来。
    第一个目的,提拔到举人就够了,穷秀才、富举人,大明朝基本上没有举人是穷鬼,就连海瑞都有钱纳妾,按照朝廷规定,纳妾要有五十两银子才允许。
    第二个目的,如果通过寒门计划中了举,有钱学习还中不了进士,那天赋是必然不够的,真正的天才都能在二十五岁前中进士,稍差一点也能在三十岁前。
    郑欢也嘖嘖称奇的望著李显穆,“明达,我有时候都奇怪你这个脑子是怎么长的,为什么什么难事到了你这里,好像都有解决的办法。”
    “谬讚了,我只不过是喜欢绕过问题思考而已。”
    “绕过问题思考,说来简单,做起来可真是太难了,没几个人能做得到。”
    “仲復觉得寒门计划这件事如何?”
    “我觉得可行,若只是举人的话,便將局势局限在乡试,在省里,而且举人担任官员,毕竟受限,真正的世家大族是不会让子弟以举人当官的,阻力必然会小很多。”
    说完这番话,郑欢琢磨了一下,又补充道:“当然,先前可能是绝无成功可能,而今可能是多了几成概率。
    陛下不支持的话,那就有的吵,做好准备吧,至少两年时间,幸好你如今是户部尚书了,否则就我一个人在前面衝锋,这件事还真做不成。”
    “明年我师兄王艮回京述职,陛下的意思是让他担任浙江布政使,但如今浙江基本上已经是我们的地盘,我的意思是多推他一把,南京礼部尚书出缺,若是他能担任南京礼部尚书,那事情就简单了。”
    “南京礼部尚书……”
    郑欢微微皱眉道:“有点太难了吧,相当於连跳两级半了,不太可能,南京礼部左侍郎倒是可以。”
    王艮如今是正三品的按察使,再进一步就是从二品布政使,布政使再高升就是进京担任正三品的六部侍郎,而后要么就是尚书,要么就是先到南京做尚书混资歷。
    “我也觉得南京礼部左侍郎更加合適。”杨荣附和道:“这算是升半级,相当於布政使,下一部可以在南京升尚书,或者回京做侍郎,日后跳过在南京做尚书这一步。
    对於仕途也有好处。”
    宋朝有宰相必起於州部的规定,大明没有宰相,也没有这种规定,很多京官一辈子都在京中做官,包括杨荣也没在地方当过大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