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朝会
    耀耀的光自外间而照入。
    秋风带来寒凉之意,拂动殿上群臣的衣摆,一晃一晃,不时贴在众人腿上。
    奉天殿上,群臣肃然垂首。
    皇帝高居御座之上,殿上响彻着李显穆清朗的声音,他正在汇报黄河大堤案的最终结果。
    在之前李显穆和皇帝单独汇报过,如今是向朝廷诸臣再叙述一次,毕竟这件事搅动了无数风云。
    “……其涉事诸官吏,依照贪污金额不同,处以诸刑罚,杀之、流之。”
    李显穆列出了一大片要被拟定秋后问斩的名单,其中有四分之一甚至是满门抄斩,其余的大部分也都抄家、流放。
    听的朝廷上群臣眼皮直跳,自从洪武年后,这是第一次因为一件案子,杀戮如此之重,却又不敢说什么,许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这三人。
    可这三人手持笏板,眼观鼻、耳观心,好似什么都不知道,心中却在暗骂,开什么玩笑,这件事好不容易结束,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纠缠,说不准那名单上就多几个人了。
    面无表情的将黄河大堤案在殿上叙述完后,李显穆抬眼望向眼前黑压压的一片朝臣。
    文武分列,左右分列。
    诸勋贵、外戚等超品在前,公服上绣着禽兽,端的是威风八面。
    “唉。”
    高居于上首的皇帝突然长叹一声,其下的众臣顿时心中一个咯噔。
    朱瞻基环视众人,眉宇有掩饰不住的愤然和萧瑟,“当初老师向朕建议,建立反贪司,朕还以为小题大做。
    朕本以为这朝中虽有贪腐,可却不至于严重至此,建立反贪司,极可能是以十人治一人,造成冗官之患。
    但想着老师劳苦功高,又从不犯错,既然有此所求,朕便应允,若事有不逮,再取消即可。
    没想到啊。
    老师果然是从不犯错。
    甘肃、黄河,接连两桩大案,数之不清的官吏参与其中,朝廷的公器成了私人谋利的工具,大明的社稷却半分也不被放在心中。
    反贪司的官吏勤勤恳恳,却遭受了生死的威胁,其人之恶,简直罄竹难书,朕深恨之,若不能凌迟处死,以谢天下,朕妄为君父!
    又如何能向反贪司诸人交待!
    有何面目,坐视天下!”
    朱瞻基有太多的话想要说,可此刻却颇有些有心无力,这件事让他实在是心寒。
    当初李显穆所说的吏治问题,就这样赤裸裸的显露在他的眼前,大明的社稷真的在被侵蚀。
    “老师,此事是你所主办,反贪司也是你一力要建立,你来说说吧。”
    “臣遵旨。”
    李显穆先是郑重向皇帝行礼,而后才面向群臣,他沉默着在想改说些什么。
    而后想到了父亲去世前的那七的大宏愿,以及父亲交给李氏家族的终极愿望。
    缓缓开口,“陛下让本辅对群臣言之,我在想,无论什么话,总该有个开始,心中的千言万语,总该有个提纲挈领,才不至于失了方向。
    左思右想,便从我先父李忠文公说起吧。
    我曾经读张养浩,见‘列国周齐秦汉楚’之句,深感世事无常,再伟大的王朝也有寂灭之日,耳边所目染的却是太祖皇帝说‘千秋万世’之语。
    于是去问先父。
    纵然我不说,诸位也都知道,千秋万世是不可能了。”
    殿中众人神色没有变化,包括皇帝。
    历史上真的相信王朝能千秋万世的君主,基本上没有几个,秦始皇是真的想过要让大秦传到万世,越往后,朝代更替越频繁,这种想法就越淡,到了大明朝,谁都知道不可能千秋万世,能尽量多的延续国祚就不错了。
    “纵然不能千秋万世,可我大明生于大义煌煌,便应当高昭于青天之上,而凌于诸朝之上,纵然千百万年后,大明真的不存,后人也该称赞大明之风。
    先父曾言,唐朝昌盛国祚不过三百,汉朝虽分为先后,也算是有四百年,宋朝遭逢大变,也算是三百余年,其余王朝,则尽皆短命,不足为凭。
    以此而为之,大明应当有至少五百年之命,胜过汉唐。
    先父为李氏定下的祖训,待大明五百年时,后世子孙于家祭之时,上告祖宗英灵,大明已然远迈前古!”
    轰!
    殿上所有人都被震惊了,五百年,一个听起来就非常不现实的目标,李忠文公竟然会列为家族祖训,就连身为皇帝的朱瞻基恐怕都没想过大明能安稳的延续五百年。
    “可若是任由这些败坏社稷的蛀虫侵蚀大明,莫说五百年,怕是两百年大明就被啃噬个一干二净了。”
    李显穆厉声道:“本辅建立反贪司、改制工部,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为此而来,不妨告诉你们,甘肃假冒赈灾案,让本辅深深为之寒意深刻,日后本辅还要建立新的赈灾体系,本辅要从源头上、从制度上,对所有可能造成贪腐的方面,围追堵截。
    没有人!
    没有人可以阻止本辅为大明尽忠的心。
    本辅今日在此以剑划开一道,向天下诸官吏宣言,胆敢有犯国者,今日被处死的人,便是其下场,此誓言自先父始,经由本辅,而后传之李氏后世子孙,世世代代,永不忘誓。”
    朱瞻基震惊的望向李显穆,他本来是想要让李显穆说些老成持重之言,却不曾想到李显穆竟然说出这样如同下战书一样的话来。
    可转瞬间,他便只觉有一股酥麻的感觉直冲天灵盖,浑身鲜血都为之沸腾。
    这朝廷之上的位高权重之臣,也只有李显穆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了。
    很多大臣都对他对李显穆的信重不满,甚至攻击皇帝给李显穆的权力太大,和前朝的宰相几乎都没有区别。
    这有违于祖制。
    但朱瞻基只觉得可笑,人心嫉妒的可恨之处啊。
    朝堂上那些大臣怎么从来不看看,李显穆是何等诚谨的人,对皇室既有深情厚谊,又有忠贞之心,凡事以天下为先,又能照顾皇帝的心情和需求。
    天下之干吏、世事之宰相,上能辅弼君王,下能协和诸臣,这是上天赐给大明皇帝的大臣,生来就是要做宰相的。
    大明虽然没有宰相制度,但面对上天赐下的臣子,亦当从之。
    皇帝尚且如此吃惊,何况其他大臣呢?
    李显穆实在是个重臣之中的异类。
    古来能够做到李显穆这个级别的大臣,就算是性格刚强的人,也不会主动这么去得罪那么多朝臣。
    这个世界有一个现实,无百日红。
    政治上更是如此,今日得势,明日失势,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屡见不鲜,一般人都不会轻易的树敌。
    只有实在是利益冲突不可调和,才会走到敌对的程度。
    可现在李显穆直接就划出了一条线,在政治上,这是一种颇为幼稚的举动,就像是过家家一样。
    可越往深处去想,却愈发觉得李显穆此举,当真是杀招。
    李显穆此刻已然积聚了一股极其庞大的政治力量,又在数次的政治运动中,锻炼出来了一批有能力的心学党人,这些人之所以追随他,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李显穆和他的父亲李祺,二人迥异于传统士大夫的作风,让这些不甘于蹉跎于传统的士子,看到了希望。
    且随着李显穆权势的上升,以及心学的蓬勃向上、能人辈出,又加入了很多中立的人。
    最后则是李显穆通过一次次政治运动,重重打击了敌对势力,在这种情况下,他再发出这份宣言,就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而是要其他人选边站、二选一。
    在商业上,这叫做垄断。
    在政治上,则比垄断更严重,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权臣之路!
    只不过李显穆做的太隐晦了,他的表现也太过于对皇权无害,甚至对外,他更像是一个直臣、孤臣。
    直到现在,世人都认为李显穆的威望来自于品德、能力,其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重,而非其组织建立李党,有一张从上到下的关系网。
    他一声令下,就能让整个反贪司全力运转起来,就能让一桩大案,水落石出,这一切都被掩盖在了,孤直的人设之下。
    大朝会在李显穆的声声厉色下落下了帷幕,当群臣面上带着懵然出殿后,纷纷将目光投向内阁首辅李显穆。
    下一瞬便看到有不少年轻官员靠了上去,李显穆一改方才在殿中的厉色,脸上挂着温煦的笑容,让人只觉如沐春风。
    “元辅一向重视年轻官员的培养,言称要为国储才,绝不能为了自己的权力就死死压着不让下面的臣子得到提拔。
    否则一旦后继无人,那社稷就有危险了。
    这大概就是心学如今天才层出不穷的原因吧,据说古来的圣人,都擅长教育子弟,譬如至圣先师。”
    这一番番话,自然流在有心人耳朵中,有人微笑,有人则皱起了眉头,径直离去。
    针对李显穆的杀局却没能奏效,不能没能离间皇帝和李显穆的关系,进而让李显穆下台,反而还又让他刷了一波声望,又成了他的踏脚石,当真是越想越难受,此刻自然不愿意再见到李显穆这幅春风得意的模样。
    ……
    反贪司接连办下的两桩贪腐大案,影响极其深远,其涉及人数之多、涉及银两之大,都让人触目惊心。
    最重要的是,这两桩大案被查处后,证明贪腐已经不是偶然所见,而是深刻的侵蚀在大明的肌理之中,甚至不仅仅是胥吏,就连布政使级别的高级官吏,也参与其中。
    注意,这是贪腐,而不是受贿!
    贪腐和受贿是两个涵盖不同的罪名,用现代的名词来解释的话,受贿罪需同时满足“利用职务便利”和“为他人谋取利益”两个要件;贪污罪则强调对公共财物的非法占有,通常涉及侵吞、窃取等行为,无需为他人谋利。
    官员收受一部分孝敬,这种事太多了,根本查不了。
    况且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情社会,借着人情往来的名义,很多时候是不好区分的。
    就连李显穆暂时也不打算去触及这一片难以攻克的险关。
    他现在查的主要就是对朝廷公共财产的贪污,世人所震惊的也正是这些。
    贪污赈灾粮款、贪污修建黄河大堤的钱款,这种事在历史上常有,基本上都出现在王朝末年的剧本中。
    灾民得不到赈济,于是揭竿而起,黄河修不好,于是决堤,毁灭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
    远的不提,大明前边的元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是什么呢?
    不就是修黄河的钱款出了问题,结果“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最后灭亡在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中。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不论其他王朝怎么去做,作为仅仅建立数十年的大明,绝不该忘记这个惨痛的教训。
    灭亡的元朝的皇帝魂灵,可能还在北京城里,盯着大明的君臣看呢!
    李显穆在这一次的两桩大案中,再次得到了不斐的声望。
    自大明开国以来,从来不曾有过如同他这般声望卓著的人,此时的他简直就是带着光环。
    太多的士子,认可他就是能够解决如此大明暴露出来的问题的那个人。
    甚至已经有很多人将他比作那些前朝的名相,能力如同唐朝的房杜姚宋,品德上则将其比作宋朝的范仲淹。
    李显穆则借着此番黄河大堤案,再次将先前成立的几家官商清理了一番,将其中附从衙门的习气狠狠清算。
    他可不希望这几个官商集团,又变成新的衙门,那就和他一开始的期待不符了。
    不知不觉之中。
    时间已然流逝,秋去冬来,暖春盛夏。
    秋蝉逝去,寒霜覆雪,柳树上生出嫩枝芽,继而开出了盛放的。
    一年又一年。
    (本章完)